袁世凱在甲午戰役火線賣力後勤期間,便主張由他募兵並編練新式軍隊,但未被采取,袁世凱非常不滿,曾抱怨說:“內讚人而不消我募兵,徒何益也?”[21]在甲午戰役結束後,舉國高低掀起了維新變法、救亡圖存的海潮,袁世凱亦是此中一員。1895年6月尾,劉坤1、李鴻章、王文韶三名封疆大吏聯名上奏摺保薦袁世凱,因而光緒帝下旨命已回籍的袁世凱入京覲見。袁世凱被光緒天子召見今後,又在8月尾以一封萬言條陳呈送天子,提出了一個完整的鼎新綱領,其內容為儲才九條、理財九條、練兵十二條、談判四條,充分表現出袁世凱的鼎新思惟。此中袁世凱特彆正視練兵,他“深知抓到督練新建陸軍之事,出息不成限量”[22。不但在給光緒帝的萬言書中提出了12條西法練兵的主張,還草擬了編練新建陸軍章程,“大旨則步軍操法以師法德國為主”。
袁世凱既兩度名落孫山,又不肯留在鄉間做土財主,是以開端考慮在外闖蕩。當時袁世凱曾作詩《感事》一首以自勉:“麵前龍虎鬥不了,殺氣直上乾雲霄。我欲向天張巨口,一口吞儘胡天驕。”此詩被以為是他少年期間便有了遠弘願向。當時淮軍將領吳長慶與袁世凱的養父袁保慶“訂兄弟之好”[10。以是袁世凱籌算投奔吳長慶。吳長慶為了酬謝袁保慶的恩典,此時也寫信給袁世凱,“招其往學軍旅”。11]是以袁世凱便於1881年10月前去山東登州投奔駐防本地的吳長慶。吳長慶幕府中包括了張謇、周家祿等名流,袁世凱在他們的指導下砥礪磨練,紈絝之氣逐步消逝,“謙抑自下,頗知向學”,並以為是“有造之士”,因而被破格任命為幫辦營務處。10]袁世凱固然一度對科舉厭倦,但他仍不甘心,在吳長慶幕府中持續讀書,籌辦功名,他曾在1882年3月對其三哥袁世廉寫信說:“弟不能博一秀才,死不瞑目”[12。1882年(壬午年)恰好為鄉試年,袁世凱本欲應舉,但清朝屬國朝鮮突發事情,竄改了袁世凱的人生軌跡。
家,言與撚軍作戰得勝。袁世凱的父親袁保中大喜過望,是以為這個重生的嬰兒取名為“凱”,並遵循家屬“保世克家、企文紹武”的排行,給嬰兒定名“世凱”。袁世凱被其嬸母牛氏(袁保慶之妻)扶養長大,他本人也在1864年過繼給無子的袁保慶為後嗣。袁世凱六歲時,養父袁保慶替他找個發矇教員袁執中教四書五經,後又隨袁保慶宦遊濟南、揚州、南京諸地。在南京,袁世凱師從曲沼學習技藝,並“喜旅遊山川,複善騎射,課暇則策馬登覽清冷山、莫愁湖、承平湖諸勝蹟”。4]袁世凱自小愛好兵法,發憤學“萬人敵”。嘗自謂“全軍不成奪帥,我手上如果能夠把握十萬精兵,便可橫行天下。”常常不吝重金網羅采辦各種版本的兵法戰策,被人恥笑為“袁書呆”。5]13歲時袁世凱曾製聯“大野龍方蟄,中原鹿正肥”。這寥寥數字,充分表現了袁世凱的大誌。
1894年,朝鮮發作東學黨叛逆,袁世凱表示朝鮮當局向清當局討援。隨後日軍敏捷出動朝鮮,詭計挑起戰役。甲午戰役發作前夕的7月19日,袁世凱扮裝成布衣逃脫,7月22日到達天津。袁世凱返國後,又於8月6日奉旨前去遼東火線,幫手周馥轉運糧械、彙集潰卒等後勤事件,至次年5月告假回籍探親。在火線的這10個月間,通過目睹甲午戰役清軍兵敗如山倒的慘狀,袁世凱萌發了用西法練兵的假想,他說:“竊查此次軍興,常常易為敵乘,迭見挫敗者,雖由調劑之無方,實亦軍製之未善,若不權時度勢,打掃更張,參用西法,當真練習,則前車之鑒,殊足寒心。”[20]因袁世凱在朝鮮期間表示凸起,有“知兵”之名,再加上他大力主張練兵,由此開端了小站練兵的新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