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言與撚軍作戰得勝。袁世凱的父親袁保中大喜過望,是以為這個重生的嬰兒取名為“凱”,並遵循家屬“保世克家、企文紹武”的排行,給嬰兒定名“世凱”。袁世凱被其嬸母牛氏(袁保慶之妻)扶養長大,他本人也在1864年過繼給無子的袁保慶為後嗣。袁世凱六歲時,養父袁保慶替他找個發矇教員袁執中教四書五經,後又隨袁保慶宦遊濟南、揚州、南京諸地。在南京,袁世凱師從曲沼學習技藝,並“喜旅遊山川,複善騎射,課暇則策馬登覽清冷山、莫愁湖、承平湖諸勝蹟”。4]袁世凱自小愛好兵法,發憤學“萬人敵”。嘗自謂“全軍不成奪帥,我手上如果能夠把握十萬精兵,便可橫行天下。”常常不吝重金網羅采辦各種版本的兵法戰策,被人恥笑為“袁書呆”。5]13歲時袁世凱曾製聯“大野龍方蟄,中原鹿正肥”。這寥寥數字,充分表現了袁世凱的大誌。
光緒帝及朝廷大臣的支撐,1895年12月8日(光緒二十一年十月二十二日。奕訢、榮祿等王大臣聯名奏請派袁世凱督練新建陸軍,同日光緒帝予以批準,袁世凱正式入主天津小站,開端用西法編練中國首支新式陸軍。從入京覲見到小站練兵這段期間,袁世凱主動其維新變法馳驅,他插手了康有為、梁啟超等建議的強學會,與康梁等維新派過從甚密,這也使維新派將他引覺得同路人,為厥後的戊戌告發事件埋。
1884年金玉均等“野蠻黨”人士策動甲申政變,試圖顛覆“事大黨”把持的政權,駐朝日軍亦趁機行動欲挾製王室;國王李熙派人奔赴清營乞助,袁世凱批示清軍擊退日軍,維繫清廷在朝鮮的宗主權及其他特權。袁世凱安定了朝鮮甲申政變有嚴峻意義,打退了日本的滲入權勢,粉碎了日本趁中法戰役之際謀取朝鮮的詭計,推遲了中日戰役發作的時候。袁世凱因這一事件遭到清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李鴻章的正視,同時也使日本人對袁世凱“憾之砭骨,百計排陷之”[15。他的同僚吳兆有等亦非常妒忌,進犯袁世凱“妄開邊釁”、“擅挪軍款”。袁世凱遂於1885年初返國,賦閒在家,以避進犯。但是李鴻章決定重用袁世凱,命袁世凱於1885年10月護送大院君回朝鮮,同年11月又封年僅26歲的袁世凱為“駐紮朝鮮總理談判互市事件大臣”,位同三品道員,擺佈朝鮮政局,彷彿朝鮮的太上皇。袁世凱在朝鮮期間的任務是在“各國互市”、“盟國環伺”的環境下,使朝鮮“明尊親之義,定搖惑之誌,內修政治,外聯邦交”[16。換言之即強化清朝和朝鮮的宗藩乾係,製止朝鮮獨立自主的偏向和日俄等國的窺測。由此袁世凱不成製止地在乾與朝鮮內政,乃至不止一次策劃廢黜朝鮮國王李熙。17]袁世凱乾與朝鮮內政的做法引發了朝鮮國王和一些大臣的不滿,清廷中也不竭有人彈劾他。比如1888年1月朝鮮國王李熙致函要求清廷撤袁世凱,隨後朝鮮駐華官員金明圭奉李熙之命,要求李鴻章換人。清廷內的張謇、張佩綸等也曾進犯袁世凱“侈然高傲,虛驕尚氣,久留朝鮮,於大局無益”。18]李鴻章力排眾議,不但讓袁世凱持續留朝任職,並於1890年2月給袁世凱寫了“血性虔誠,才識英敏,力持大局,獨為其難”的考語。19]袁世凱在朝鮮的十二年固然因為其年青氣盛而采納一些過激、鹵莽的手腕,但有效地停止了日本和沙俄對朝鮮的滲入。直到甲午年日本挑起戰役前還曾經多次派人暗害袁世凱,隻不過冇有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