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人物不能太美型。如果漫畫作者情願,漫畫人物的標緻程度必定是能夠完爆真人的。加上很多漫畫家喜好塑造“傳說級”美女帥哥,挑哪個真人來演都難以讓人對勁。在如許的環境下,畫風比較儉樸或比較寫實的漫畫改編就會相對輕易一些。
結語
《甄嬛傳》的熱播讓普通大眾再次把目光投向了原著——收集同名小說。時至本日,小說改編影視劇已經不是甚麼新奇事了;且不說四大名著被拽出來早創新晚再拍,金庸和古龍兩位大師的武俠小說更是各路導演和新人刷名譽值的利器——不管結果咋樣,隻要抱住這些作品的大腿,起首就能賺足眼球。
在普通人的印象中,漫畫改編影視劇應當是個挺新潮的玩意,以是如何著也應當是港台走在前頭。君不見紅遍大江南北的《流星花圃》和f4?
甚麼樣的影視劇更輕易拍
看完港台的環境,我們再來看看中國漫改影視劇的發源地——大陸。
三毛以後,再無三毛。因為一些眾所周知和眾皆不知的啟事,大陸的漫改電影在三毛以後沉寂了好一段,漫畫改編影視劇也冇有做為一種勝利的形式被持續下來。比及漫畫改編電影再次呈現在人們的視野裡,是20世紀60年代的事情了,這一次脫手的是香港人。
來源騰訊動漫·天下風專題
如果說香港的漫改電影能夠寫一本書,台灣人的書則抒寫了完整分歧的一條門路——台灣偶像劇。
中國漫改影視劇的數量之巨、種類之多、生命力之暢旺能夠出乎很多觀眾的料想。不管真人化的拍攝結果如何,不成否定的,漫改影視劇都是將漫畫推向支流大眾的一個有力情勢。下期我們將切磋漫改影視劇在外洋的環境,敬請等候!
從上麵的改編我們能夠看到,進入20世紀90年代後,不管是日漫改編還是港漫的本土改編,香港的漫改電影都有一個共同的特性——打。直到厥後1998年徐進良拍攝的《風雲之雄霸天下》(原著馬榮成的《風雲》)增加了大量的殊效,還是離不開一個“打”字。打來打去的電影培養著喜好看打來打去的觀眾,隻需求一個新的爆點,他們便能夠締造另一段傳奇。這個傳奇的名字叫做《古惑仔》。
1962年,出世於天津、後移居香港的王澤開端連載《老夫子》。這部描述販子小民餬口百態的漫畫出の版後敏捷走紅,並今後成為電影界百拍不厭的題材。自1965年始,《老夫子》曾經多次被改編成真人電影搬上熒幕;直到2005年,羅家英和湯寶如還主演了《無敵老夫子新傳之少林偵察社》,這已經是老夫子第8次被拍成真人電影搬上大螢幕了。一部漫畫能穿越時候的長河揭示如此暢旺的生命力,這是漫畫的古蹟,也是電影的古蹟。
可惜卻冇有一個光輝的持續。
《古惑仔》走紅的時候小編還在上小學。記得一日,班中一個男生跑來求一張q版圖拿去紋身(好孩子不要學);問:畫甚麼?答曰:陳浩南。接著該名男生一臉神馳的開端給我提高江湖義氣和兄弟情……在小編地點的三線都會,當年《古惑仔》在小門生中都能有如此影響力,走紅的盛況可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