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阮元少年之時便精研三禮,不管《禮記公理》還是《儀禮》,早已熟稔於心,此時應對便也安閒,道:“回大人話,這《儀禮》所言迎見之禮,本是因事而異。《儀禮》原文‘賓至於近郊’與‘君使下大夫請行’之間,另有‘張旃’二字。旃為何物?《說文解字》有言,‘旗曲柄,以是旃表士眾’是也。想來這‘張旃’乃是極其首要之事,故而迎見之時,當卿大夫畢至。《儀禮》又有言:卿,大夫訝。大夫,士訝。由此可見,若非首要禮節,他國之卿出境,便隻得大夫相迎就是了。”此時正使紀昀乃是禮部尚書,按周禮已是六卿之位,按阮元所言,清朝以紀昀為正使,已是儘禮之舉。
他素知清朝朝廷以內,滿人官員因官缺甚多,人數又少,常常極易補官。之前副使之位,極少有七品官充當,此次阮元出任副使,想來是滿人新貴了,便向紀昀問道:“紀先生本日前來,實在有勞了,隻是我多年不來京師,竟不知貴國都城當中,竟有了這般年紀悄悄,便深受重用之人。”說著眼神探向阮元,紀昀和錢大昕也已清楚。
楊吉想想,阮元說的也有事理,胡長齡、錢楷等人他都見過,曉得都是勤懇樸重之人,值得厚交。本身回想揚州風景,歸去看看,倒也不錯。便說道:“如果你執意如此,我也冇定見,可你想乞假,這要向誰說去?朝廷那邊,真的會給你假嗎?”
阮元略沉吟一陣,也安閒答道:“回樸大人,此例雖上古所無,但國朝素重禮節,便依樸大人言也何嘗不成。實在,本日我朝使臣之儀,恰是樸大人所言所願,莫非樸大人不清楚嗎?”
“你就這般確信,你去插手大考,必能升遷?並且是高升?”楊吉問道。
“楊吉,萬壽慶典過了,我想回揚州。”冇想到阮元竟有如許一句話。
“更何況,本年翰林出缺甚多,此次大考,必定有很多人能夠高升。我曉得本身學行如何,若隻轉到六品,也就罷了。可如果再往上,隻怕他們不會感覺那是我真才實學,他們隻會覺得,是我早與和珅通好,他為了拔擢本身親黨,才如此拔擢於我。到阿誰時候,我和裴山、西庚、繹堂他們的友情,就再也回不來了。一時不得升遷,倒是小事,可同窗之情,最是可貴,如果斷了,那是得不償失啊。”
“伯元,記得你之前說過,來歲翰林內裡,有個甚麼大考,你不會忘了吧?”楊吉問道。
上麵一名使臣回聲而出,很快帶了一人返來。阮元等人見了,也都各自驚奇。此時廳中新來之人,並非成人,隻是個五歲大小的孩童,穿戴一件小號衣,可看他去處卻安閒得體,不亞於成人。想來是朝鮮國中名家以後,故而五六歲的年紀,便已精於禮節。
但樸齊家所問的題目卻明顯是話中有話,隻是阮元是長輩,不能劈麵回絕,便依著所學原意,答道:“回樸大使話,《禮記》中這一段,說的乃是周時諸侯國國使相見之禮,一國國使前來他國國境,禮節需循序漸進。故而在邊疆之處以士迎之,入得都城,則以大夫相見,以顯禮節漸厚之意。”
過了半晌,楊吉才問道:“伯元,夫人在揚州那邊,是有甚麼……甚麼變故嗎?”
“因為我感覺,有些事比升遷更首要。”阮元非常果斷。
阮元聽了,也再次對紀昀和錢大昕伸謝,冇想錢大昕並未答話,隻是點了點頭。又問紀昀道:“曉嵐兄,本日來得兩位使臣,還是之前的樸大人和柳大人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