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夠,不過佛身邊有很多護法尊者,我們隻能遠遠地看。”
智光持續說:“菩薩無住,不住又是甚麼相呢?不住便是無相,不住則內無我相,外無人相,中間無物相,叫作三輪體空。菩薩覺住無住,以是不住存亡,不住涅槃;若住佈施,不能修持戒,若住忍辱,不能修禪定,菩薩如是無所住,六度萬行齊修。”
不過為甚麼眾生之間,顯出的天下相差如此之大?這個題目蘇原還是不如何明白。
“住相又是如何的呢?”
第二天,蘇原把這個題目就教智光。
“那在這平靜佛土,我能見到佛嗎?”蘇原問。
“太好了,帶我去看看!”
“佛對心的四相最清楚,最明白,以是稱為明心——覺生無生、覺住無住、覺異無異、覺滅亦無減,生住異滅四相皆無,是為菩提心、清淨心,也就是般若波羅蜜多心。”
……
“有四個等次?心有生、住、異、滅四相?”蘇原問。
蘇原說:“那就是說:凡夫隻見滅相;二乘人能進一步見到異相;菩薩更進一步能見到住相;佛對四相全知。這就是為甚麼眾生之間,所見的天下會相差那麼大!”
智光倉促地趕去插手晚課。對於此次奇妙非常的經曆,蘇原細細思慮起來。
蘇原說:“這裡彷彿白日和夜晚都是非常敞亮的!”
智光說道:“甚麼叫眾生?就是由各種人緣和合而生。人緣有哪些?有十二種。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眾生便是這十二種人緣,和合而生。”
智光說:“也不滿是,這裡多數人都是佛住世時,見佛聞法之人。另有‘聲聞’、‘緣覺’等。”
蘇原問:“念念相續,稍縱即逝,以凡夫的才氣永久隻能見到事相的末端?”
“但在菩薩看來,二乘人也有四倒置:著不淨,不見法身淨;著苦,不見寂滅樂;著無我,不見安閒我;著無常,不見佛性常。二乘人著於‘空’,心智憬悟程度能夠達到‘覺異無異’的境地;以是二乘人具有‘統統智’的心智。具有‘天眼通’及‘慧目睹真空’的本領。”
“能夠這麼瞭解。”智光說,“何謂滅相?比如我剛纔打一個妄圖,當時不曉得本身打妄圖。打完妄圖,才‘覺’,妄圖在那邊?你有冇有捉到?——減去了!又如起一個惡念,你‘覺’這個惡念嗎?——滅了才覺!以是凡夫對本身的心一點也不覺,滅了以後才覺稱為‘不覺’。”
蘇原出定,麵前仍然是淺顯的凡世。
蘇原又問:“這裡的人都是菩薩,或者是阿羅漢嗎?“
“若覺生則無生,無生是甚麼?無生就是佛。佛見心的生相,觀統統法無生,證得無生法忍。煩惱是生法,煩惱不生便是菩提;業障不生就是擺脫;存亡不生是涅槃;眾生無生是為諸佛;是以,佛稱為大美滿覺。”(未完待續。)
智光持續說:“在此處平靜佛土示顯的,是佛的報身;而在凡世中示現的釋迦牟尼佛,是化身,或者叫應化身佛。報身佛,我們淺顯眾生看不見,報身超越六十萬億億裡,在視野所能達到的極限以外,以是凡人所能見的隻能是應化身。”
智光說:“菩薩進一步覺住相,覺住即無住。迷時便有住相,覺時則無。比方作歹時是迷,覺時便不作;不修善是迷,一覺便修善則無迷。以是覺住無住——覺住時,統統不住。有所住便是妄心,統統不住便是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