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販藥指南_第43章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章

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帝國主義逼迫清當局簽訂《辛醜條約》,把東交民巷劃爲使館區,使館區範圍內的中國衙署都必須遷走。太病院一時找不到新去處,隻得暫借東安門大街太醫白文壽宅第應差。不久,太病院又暫移北池子大悲觀音院。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才於地安門外皇城根、兵仗局東,另建新太病院,三年完工(此址辛亥反動後,改成私立兩吉女子中學)。大門三間,隨門有房,西為聽差跑堂東為科房。東有地盤祠一間;西有銅神廟一間。宜門內,東西廳各五間,是太醫以下醫官辦公的處所。正北為大堂。後院是二堂,相沿原名仍稱“誠慎堂”。院內東房三間是“首級廳”,西房三間是“醫學館”,東耳房二間是“碎務處”,西耳房二間是“教習室”,北麵另有諸生自修室。這個太病院新署,現在遺址尚存。即今北京市東城區地安門東大170地安門東大街太病院二堂街一百十一號北京三十二中工廠和一百一十三號文物局家眷宿舍。大堂已拆建,但仍能瞥見當年的礎石。二堂及東西廳房均儲存著本來的修建,隻是已成住房。但是從這些修建中,能夠設想到當年太病院那種森嚴華貴,奧秘莫測的景象。

禦藥局“掌兩都行篋藥餌”。內設達魯花赤一人、局使二人、副使二人。

元朝統治者對醫學辦理相稱正視,醫學軌製較周到,機構擴大,並大幅度進步醫官品階及職位。太病院之品級進步到正二品,內有院使、同知、金院、同金、院判、經曆、都事、照磨等,官階正二品至正八品,另設令史、譯史、知印、通史、宣使等職。

太病院的文物

金代大抵上也仿宋朝,在宣徽院之下設太病院、尚藥局、禦藥院。太病院內設有提點、院使、副使、判官、管勾、正奉上太醫、副奉上太醫、長行太醫。兼有醫學教誨性子,培養各科門生,以良好之學員彌補太醫之職。

明朝太病院編輯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