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漢書說:在仲夏月,用一根米色的繩索,將葷菜和彌牟連在一起來毀滅蠱毒,在大門上掛一枝桃樹以驅邪氣(見禮節誌)。本草綱目援引當代療治奇毒的藥方,是在每年蒲月五日收取很多毒蟲做蠱,這類蠱主治惡瘡,不料厥後有人操縱這類蠱來害人。
癲蠱:傳說多是壯族所為,把蛇埋土中,取菌以害人。
放蠱是一種很可駭、很愚笨的害人行動,是因為當代民智未開而產生的惡習。本文對於當代產生過的放蠱故事、中蠱的人如何醫治、以及法律上懲罰放蠱的人的規定,作一有體係的闡發。
(3)又如:蠱慝(蠱蟲引發的禍害蠱證(腹內生蟲的病蠱毒(蠱蟲之毒)
3指房事過分成疾。見《左傳·昭公元年》:“晉候求醫於秦,秦伯使醫和視之,曰,疾不成為也,是謂近蠱。”“何謂蠱?對曰,淫溺惑亂之所生也。在《周易》,婦惑男,風落山謂之蠱。”
(13)通“故”(gu)。故事、舊事、舊業[story]乃命五史以書五帝之蠱事。--《尚書大傳》
蠱,病名。
疳蠱的害人:將蛇蟲末放肉、菜、酒、飯內,給人吃。亦有放在路上,踏著即入人身。入身後,藥末粘在腸臟之上,弄出肚脹、叫、痛、欲瀉、高低打動的症狀來。
(10)又如:蠱蠱(糧食中蛀蟲所化的蛾)
施蠱體例多是放入食品中。蠱女施蠱多是下在飯菜中,《赤雅》:“蠱成先置食中,味增百倍”,並且多放在第一塊食品上。下蠱有的是下蟲本身,長處下蟲糞便,也有的是下涎沫。偶然不經食品也可施蠱。劉南《苗荒小記》:“苗之蠱毒,至為可畏,其放蠱也,不必公用食品,凡噓之以氣,視之以目,皆能傳其毒於人;用食品者,蠱之下乘者也。”
傍友蠱:將竹片施以蠱藥後便成。
生蛇蠱的害人:中毒的環境,與陰蛇蠱害人類似,但也有些異點。即腫起物,長二三寸,跳動,吃肉則止;蠱入則成形,或為蛇、或為肉鱉,在身內各處亂咬,頭也很痛,夜間更甚;又有外蛇隨風入毛孔來咬,表裡交攻,真是冇法求治。
在本地做“察看使”的韓晃,為了根絕蠱毒,在溧陽縣溫泉旁製作一座寺廟,請竹林寺那位懂藥性的高僧主持,專門醫治官方產生的蠱毒,並請高僧把藥方公開刻在石碑上。這份治蠱的藥方是:在每年農曆蒲月初取初生的桃子一個,把它的皮碾成細末,分量是二錢。另用盤蝥末一錢,先用麥麩炒熟,再用生大蕺末二錢,將這三味藥用米湯和拌在一起,搓成如棗核一樣大的丸子,中蠱的人隻要用米湯吞服這類藥丸一個,就會藥到毒除。長安漢宮的巫蠱事件漢武帝征和元年(西元前九二年),長安漢宮接連產生震驚當時的木偶巫蠱案件,這些事情是由一個名叫朱安世的京師大俠引發的,還連累了朝中的宰相公孫賀父子,最後連武帝的太子--戾太子劉據也被冤誣死了。…,
苗族多處偏僻地區,舊時醫學掉隊,很多疾病得不到有效醫治。故每遇救治無效,動輒歸咎於蠱。跟著苗族地區科學文明知識的提高,醫療程度的進步,蠱術科學現在在苗族地區的影響越來越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