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裕民非常體驗這類雨中安步的感受,清風徐來,吹起鄭筱梅的縷縷秀髮,這縷縷秀髮拂到田裕民的臉頰上,脖頸處,他隻感覺芳香非常,溫情無窮,握住傘柄子,儘量地將傘往鄭筱梅身上靠,恐怕鄭筱梅在大雨當中,淋濕了身子。
“既然已經到這兒了,往下走到車子的位置,估計也能達到山頂了。”鄭筱梅攏了攏秀髮,頒發了她的定見,眼看田裕民站在太陽之下,又是一副意氣風發的模樣,鄭筱梅自是不忍拂田裕民之意。
〖 〗漢語拚音“”簡樸好記
許是跑得有點急,鄭筱梅雖已坐定,但還嬌喘微微,雙腮飛上兩坨潮紅。
參拜道觀以後,田裕民細心搜尋了宮觀的汗青遺存。觀內尚存石雕“萬福宮”一塊,觀外左邊地坎上一些雕鏤的石礎、石門,很多早已破殘,被丟棄在那邊,彆的在放生池右邊,有一處石井,應是舊時遺物,其他均為當代修建。星轉鬥移,人事滄桑,田裕民不由唏噓再三。
田裕民每遇美景,不時取脫手機拍了下來,兩人逛逛停停,約摸走了半個小時後,他們猛一昂首,突見兩座高聳的山嶽,如雙龍出水,一座寶葫蘆一樣的白塔式香爐,安立在兩峰之間,如同雙龍戲珠,想想,道觀應當就隱在爐後了。回顧再看山下,十餘座低山矮山,蒲伏在顏山腳下,在薄霧中半沉半浮,大有“百鳥朝鳳”神韻。再上行,路旁忽見一眼氣孔,五米見方,深不見底,上覆古藤。傳聞,混元道派修煉的精華是炁(同氣,指天賦之氣)。田裕民不曉得這一天然氣穴,與雷真人在此結廬佈道開宗立派是否有關。從山上山下的地形陣勢看,顏山確有幾分仙氣。可見,當年,雷時中將這裡作為修仙傳道之所,是顛末經心遴選的。
雷祖昇天後,據稱被上帝升為“玄都上相混元妙道普濟真君雷神演教天尊”。隨後,其弟子盧、李二師分開顏山,村夫改其廬為庵,將每年農曆十一月初五定為雷祖生辰祀曰。傳聞,每至此曰寅時,便可看到一盞紅燈自石梯山寺懸上夜空,經銅橋畈飄至顏山庵前消逝。明成化元年(1465年),鄉紳朱隆源捐募善款修建顏真觀正殿三重及福、祿、壽三宮,磚木佈局。而後顏真觀曆經榮枯。至清末民初,顏山每年香客上千,廣及漢口、九江、南昌、南京。現在的顏真觀,是1985年後於廢墟上重修的。1998年定為本縣玄門重點庇護的獨一宮觀。
顏山,自雷祖辟為洞天福地,曾被冠以“顏子仙山”,以其光輝令世人諦視,浩繁名流前來觀光進謁,並留下了很多詩文。明朝文壇“後七子”之一吳國倫《曉登顏子山絕頂》:“淩晨躡飛巒,海曰射天表。三楚在其茲,叢山亦何小。襟袂生流雲,岩叢息過鳥。何當遂巢居,勿為塵緣擾。”清朝監察禦史易俊的《顏山泉》:“泉流鎮曰未停聲,漱玉跳珠石上行。半點塵紅都不染,出山猶是在山清。”清朝同治進士陳元鼎《顏山雜詠二首》(之一):“虎踞淩吳楚,東南一黛煙。鳥飛多在地,人到半依天。兩岫如雞鬥,群山似蟻旋。此中堪枕石,何事誤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