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有效抵抗並殺傷清軍,趙四海將兵力做了分派,沿玉台寺廟門至大雄殿擺設了三條防地,第一條防地以戰兵和保安隊員為主;第二條防地則以庫軍為主;餘下人手都集合在第三條防地,也是最後一條防地,一旦大雄殿前廣場失守,後營在玉台寺的抵當便算崩潰,殘存的數千老弱婦孺也將儘陷敵手。
火線傳來的動靜讓吳進忠咬牙切齒,傷亡了數百人卻冇有攻破賊兵的防地,這讓他非常不甘,但他卻冇有任何退兵的籌算,反而傳令將漢軍旗儘數壓上去,他就不信山上的賊軍在前後夾攻之下還能撐得住!(未完待續)
二輪、三輪滾木後,倒在山道上的清軍越來越多,人疊人,人挨人,已經不曉得到底有多少傷亡,可清軍的打擊還是冇有停止,反而在持續,這一回呈現在前麵的更是多了很多漢軍旗兵。
清軍的慘狀讓上麵的後營將士收回喝彩,趙四海也大為歡暢,原覺得清軍在支出這麼大的傷亡後會挑選退兵,但是冇想到,清軍不但冇有退兵,反而派了更多的兵力衝上來。
嚴峻號令趙武帶一隊人趕到後山聲援宋襄公後,趙四海便做好了戰役籌辦。第一道防地上的統統後營將士也都做好了戰役籌辦,這個時候不消任何人提示,他們也曉得山下的清軍必然會趁著後山大亂攻上來。
“扔!”
“避木,避木!”
與後山虧弱的保衛力量比擬,前山集合了後營幾近統統的能戰之兵,幾處險要據點的人手加起來有一千五六百人之多。這當中,除了趙四海部下殘存的百多名戰兵,便是400多人的保安隊員和200多人的庫軍,餘下是從各營征發的老弱男丁。
滾木是趙四海手中僅次於震天雷的利器,狹小的山道上,從高處拋落的滾木絕對是一件殺敵阻敵的利器,在前幾次的戰役中,滾木便為後營勝利守住玉台寺立下了大功。不過前幾次的戰役中因為兵士過分嚴峻,導致滾木的耗損太大,而寺中能夠拆掉的修建又冇有多少。是以滾木數量已經未幾。
因第一道防地是依玉台寺前高低山的台階所建,也是收支玉台寺的獨一通道,此防地一旦失守,清軍便不必再仰攻山上,而是直接能夠破開廟門攻入寺中,是以趙四海在第一道防地上裝備的兵力最多,這些兵力也是後營目前能拿出來的最為精銳的人手。
在間隔承平軍不到百步間隔時,清軍的弓手便向著山上射出了箭枝,幾近每進步十步,都會有清軍的一輪箭雨伴隨。
賣力施放滾木的兵士在聽到百戶的號令後,忙調劑了呼吸,悄悄的看著由遠及近的清軍。
持續幾日,趙四海和宋襄公集結了寺中統統能動的人手,彆離對三條防地做了加固,凡是能通人的門路都被山石遮擋,兩側還安設了無數滾木和石塊,為此裁撤了寺中本就未幾的幾座殘破大殿,氣得棲林老衲人連著數天都冇咽得下一口水,擺佈和尚經常能聽他唸叨甚麼大難不大難的。
“熄掉山上的火堆!”
相較宋襄公。曾在李成棟軍中效命的趙四海疆場經曆和批示才氣要強得很多,他一邊趴在那察看上山的清軍間隔,一邊喝令部下:“把清狗放近一點再放滾木,彆急著推下去!”
在弓箭的保護下,清軍已經靠近後營的防地,若不是徹夜冇有玉輪,而承平營和清軍出於防備敵手的考慮都冇有打火把,恐怕上麵的承平軍能夠將那些清兵的麵龐看得一清二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