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此處衍『而』字,當刪。
#2『以』字當為『之』字,據陳奇猷說改。
王壽負書而行,見徐馮於周塗,馮曰:事者,為也。為生於時,知者無常事。書者,言也。言生於知,知者不藏書。今子何獨負之而行?因而王壽因焚其書而儛之。故知者不以言談教,而慧者不以藏書篋。此世之所過也,而王壽複之,是學不學也。故曰:學不學,複歸世人之所過也。
宋之鄙人得璞玉而獻之子罕,子罕不受,鄙人曰:此寶也。宜為君子器,不宜為細人用。子罕曰:爾以玉為寶,我以不受子玉為寶。是鄙人慾玉,而子罕不欲玉。故曰:欲不欲,而不貴可貴之貨。
#4『曰』字為『日』字之誤,據陳奇猷說改。
喻老
#7『校』乃『拔』之誤,依陳奇猷說改。
楚莊王欲伐越,杜子諫曰:王之伐越何也?曰:政亂兵弱。杜子曰:臣患之。智如目也,能見百步以外,而不能自見其睫。王之兵自敗於秦、晉,喪地數百裡,此兵之弱也。莊蹻為盜於境內,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亂也。王之弱亂非越之下也,而欲伐越,此智之如目也。王乃止。故知之難,不在見人,在自見。故曰:自見之謂明。子夏見曾子,曾子曰:何肥也?對曰:克服故肥也。曾子曰:何謂也?子夏曰:吾入見先王之義則榮之,出見繁華之樂又榮之,二者戰於胸中,未知勝負,故曜。今先王之義勝,故肥。是以誌之難也,不在勝人,在自勝也。故曰:自勝之謂強。
註釋:
夫物有常容,因乘以導之,因隨物之容。故靜則建乎德,動則順乎道。宋人有為其君以象為楮葉者,三年而成。豐殺莖柯,毫甚繁澤,亂之楮葉當中而不成彆也。此人遂以功食祿於宋邦。列子聞之曰:使六合三年而成一葉,則物之有葉者寡矣。故不乘六合之資而載一人之身,不隨事理之數而學一人智,此皆一葉之行也。故冬耕之稼,後稷不能羨也。豐年大禾,臧獲不能惡也。以一人力,則後稷不敷。隨天然,則臧獲不足。故曰:恃萬物之自但是不敢為也。空竅者,神明之戶牖也。耳目竭於聲色,精力竭於表麵,故中無主。中無主則禍福雖如丘山無從識之,故曰:不出於戶,能夠知天下。不闚於牖,能夠知天道。此言神明之不離實在也。
#8『成』顯係『城』之誤,當改。
#3此處脫『樸』字,據陳奇猷說補。
周有玉版,紂令膠鬲索之,文王不予,費仲來求,因予之。是膠鬲賢而費仲無道也。周惡賢者之得誌也,故予費仲。文王舉太公於渭濱者,貴之也。而資費仲玉版者,是愛之也。故曰: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知大迷,是謂要妙。
趙襄主#12學禦於王子期,俄而與於期逐,三易馬而三後。襄主#13曰:子之教我禦術未儘也。對曰:術已儘,用之則過也。凡禦之所貴,馬體安於車,民氣調於馬,而後能夠進速致遠。今君後則欲逮臣,先則恐逮於臣。夫誘道爭遠,非先則後也。而前後心皆在於臣,上何故調於馬,此君之所今後也。
白公勝慮亂,罷朝倒杖而策銳貫顊,血流至於地而不知。鄭人聞之曰:顊之忘,將何為忘哉。故曰:其出彌遠者,其智彌少。此言智周乎遠,則所遺在近也,是以賢人無常行也。能並智,故曰:不可而知。能並視,故曰:不見而明。隨時以發難,因資而建功,用萬物之能而贏利其上,故曰:不為而成。楚莊王蒞政三年,無令發,無政為也。右司馬禦坐而與王隱曰:有鳥止南邊之阜,三年不翅不飛不鳴,嘿然無聲,此為何名?王曰:三年不翅,將以長羽翼。不飛不鳴,將以觀民則。雖無飛,飛必沖天。雖無鳴,鳴必驚人。子釋之,不穀知之矣。處半年,乃自聽政,所廢者十,所起者九,誅大臣五,舉處士六,而邦大治。舉兵誅齊,敗之徐州,勝晉於河雍,合諸侯於宋,遂霸天下。莊王不為小害善,故有大名。不蚤見教,故有大功。故曰:大器晚成,大音希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