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門宰相_六百一十八章 任用之道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

王安石道:“罷蘇頌,李大臨可止。”

頓時李定之事已是震驚了朝野。

司馬光上奏便是防著王安石又亂安排人。

他也提出還是火線選幾名知製誥的官員上任。

蘇頌軟硬不吃。

曾公亮道:“王參政,聞有三不敷之說否?”

目睹天子與王安石達成了分歧,曾公亮,司馬光也是無可何如,隻能同意蘇頌,李大臨罷去。

曾公亮說完,司馬光道:“陛下,知製誥乃清華之選,詞臣之貴,夙來難以得人,毫不成輕與人資序了。”

宋敏求封還李定詞頭之事令滿朝嘩然,但更令人吃驚的還是次日蘇頌封還詞頭。

曾公亮說,王安石在一旁道:“舍人隻聽聖旨,幾時聽宰相處罰了?”

官家來了性子,第四次將詞頭送至舍人院,成果當值的蘇頌再度封還。

他的門生孫覺也是反對青苗法。

曾公亮深吸了口氣道:“是臣致幾人如此,臣有罪!”

世人籌議一陣了,起首推舉的官員是陳襄。

“群議如何止?”

要成為知製誥有多麼的難,也看得出宋敏求,蘇頌,李大臨三人可謂是真的剛。

李定一名選人都能安排到禦史,如果王安石再安插甚麼翅膀知製誥,也不是乾不出的。目前王黨中第二號人物是呂惠卿,若呂惠卿被汲引為知製誥,那麼王黨還不氣勢直衝雲霄。

不過王安石反對陳襄出任,他提出的來由是陳襄,孫覺都是黨附呂公著。

王安石力主奪職三位知製誥,目標是為了安插本身人出來嗎?

宋朝待製官近百人,在京六七十人,兩製官以上近五十人,在京則三十多人。

封還詞頭,就是給事中的差事,勇於應戰皇權相權,故而學士院提拔製誥時都是挑有剛骨的官員。

太祖太宗時外製官多是中書舍人或直舍人院。

司馬光則道:“陛下,現在群謗而起,條例司之所為,唯獨王安石,韓絳,呂惠卿覺得是,百官皆覺得非,陛下豈有以王安石,韓絳,呂惠卿三報酬天下?”

官家道:“朕是找你們議宋敏求,蘇頌,李大臨之罪的。”

在言論上給人貼標簽,那是善於玩弄政治的人乾得事。

這時候曾公亮出班道:“陛下,臣發起一人!”

曾公亮道:“現在朝野群情雲,朝廷覺得天變不敷畏,人言不敷恤,祖宗之法不敷守也!”

陳襄資格很老,不過他對新法態度也是介於兩可之間,他是支撐太學鼎新,也支撐免役法,但對於青苗法持有反對定見。

這話雖是他冇說,但不得不說司馬光給王安石這鍋安得實在是標緻。

官家聽了曾公亮,司馬光的話非常的煩躁。

官家聽了曾公亮的話,反而是問道:“章越倒是合適,隻是太早了吧?”

相對比知製誥要求太高了,不但要進士或製科高選,官位在正言以上,給事中以下,必須擔負過修起居注這一差事,並且最要緊的是必須通過學士院測驗。

官家道:“不須如此。”

官家找了宰相曾公亮,韓絳籌議後,再度送至舍人院,成果蘇頌第五度封還詞頭。

“陛下,先有大臣趙忭,呂公著前後罷去,後有小臣程顥,張戩,李常,孫覺,王子韶因反對青苗法前後被罷!”

遵循前後挨次而論,還排不到他。

曾公亮說,眾宰執們沉默了一陣。

宋敏求,蘇頌,李大臨前後罷去,知製誥的位子一下子空出來了三人,誰來補出來?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