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學究道:“《易》為五經之首,這本易經是我至縣學求借來的,學正隻肯歸還三日,你抄完了我再還歸去!這本《爾雅》倒是我的收藏,若無人借走,你可緩緩讀之。”
郭林想了想道:“師弟,本日師妹請教的事,你之應對,我覺得不當。”
章越不由生出希冀來,郭學究會教本身何經呢?
郭學究欣然地點點頭,邊走邊對渾家道:“三郎邇來長進多了,林兒也是越來越有師兄的模樣。若二人都入縣學,如此老夫顏麵有光矣。”
而對經義的訓詁。而訓詁之學在漢朝時這是儒生能夠專研一輩子的學問。
郭學究忙道:“不焦急半晌,冇看到他們師兄弟正參議學問嗎?”
也就是前人註釋都不對,我纔是精確的。
郭林目送苗三孃的背影遠遠地拜彆回到了屋裡。
最後郭學究又叮嚀章越,讀經隻訓詁而不章句。
重在古文經學的隻訓詁,不章句。溯本求源回到經義上,尋求訓詁的工夫。以是九經科隻考貼經和墨義,相稱於要求背誦和解釋經義,不答應對經義有任何闡發。
郭學究叮嚀道:“《爾雅》字數還不如《論語》,你一日背上幾個條目便可,你不必操之過急,一步步就實而去。”….“能通訓詁一道,將來讀九經亦可無師自通。讀書一道並無一步登天之說,而在日積月累,水到天然渠成。”
但見這日一大早郭學究到章越屋裡道:“這為學與做人普通,事事都要抓住本要,治經也是如此。作詩文以調子為本,而治經當以訓詁為本!要訓詁,搶先背《爾雅》,如此本末穩定!”….《爾雅》?
說到這裡,郭學究美滋滋地搖了點頭,踢踏著木屐一搖一晃地:“嗬!讓跛奴去村裡沽酒,本日我多喝一盞!”
章越點點頭道:“師妹不消客氣,明日如有不曉得,再來問吧!”
籬笆牆邊土狗懶洋洋地趴在樹蔭下吐著舌頭。
郭林一愣問道:“你安知我有事要與你分辯?”
章越明白過來,纔想得昨日午後郭學究失落了大半日,本來是跋山渡水去了縣城一趟。這一來回就是大半日的工夫。讀書之難莫過如此。
他向郭林一揖道:“師兄經驗的是,三郎錯了!”
五代時蜀主孟昶石刻“十一經”,把“十二經”中的《孝經》和《爾雅》去掉,而代之以《孟子》。
學究渾家道:“喊他們用飯!”
章越看郭林一臉苦衷重重的模樣,想了想道:“師兄有甚麼事,你就和我直言吧!”
比如明清科舉八股文就是章句之學。
《爾雅》相稱於詞典,字典。比如絕高為之,京;非報酬之,丘。這句話就是出自《爾雅》,也是訓詁。
大要瞭解訓詁解釋字意詞意,章句則是句意。
章越算了下,九經加上孝經,論語,爾雅,以及本身背下的孟子,這就是後代所提的十三經了。
“爾雅能夠漸漸讀,不明白無妨,今後自會融會貫穿的時候,但易經卻不成。”
這時太陽還未落山,金燦燦的陽光灑在山間,樹梢,院間的空位上。遠處放牛孺子的村歌聲遠遠傳來,山坳裡的村莊已飄起了炊煙。
章越心道,你的苦衷完整寫在臉上嘛。
普通的經師教你背誦經義,背誦註釋都能夠對付經義測驗,但好的經義教員會先教你從訓詁開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