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末皇戚_第三十章 外戚士人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

“信乃袁赦真跡無疑,大王之命無礙矣。”韓靖長長舒了一口氣,畢竟他此番進京馳驅,所為何求?不就是救本身主君一命?此時獲得關頭之信,怎能不喜?

回到侯府,將袁紹所給手劄交予伯父伯母,二人大喜,邀來韓靖一觀,其亦大驚,忙問曰:“郎君此信何來?”

竇武則算是外戚裡的異類,因為他是黨人魁首,“三君”之一,至於為何如此,一方麵乃名譽而至,另一方麵則是士人的詭計。為何?因為嚴格地講,外戚和寺人都屬於中朝個人,他們之間的鬥爭屬於內鬨,外朝官員固然鄙夷外戚和寺人,但既然能夠減弱中朝,當然支撐外戚,樂於外戚與寺人相鬥,在此中不竭推波助瀾。厥後的何進即便冒死拉攏士人,成果士人群體終究還是賣了他就是如此,因為自始至終外戚中,除了竇武這異類因為另有些名譽外,其他外戚士民氣底就不懈交友。

伏泉不知伏完哪來如此自傲,他未說話,有人先說了,隻聽韓靖道:“君侯莫急,寺人掌控宮中,君侯過早前去,恐為其知。若其有所防備,設想擺脫,此事反而不美。”

“然也。”

衣車:當代貴族婦女所乘的一種前麵開門前麵用帷幕掩蔽的車子,能夠臥睡歇息,又能夠載衣服。

劉華謹慎穩妥起見,招來了府裡一名老婢,其年過四十,是桓帝時劉華與伏完結婚,從宮中帶來的宮女,厥後嫁了侯府家仆。她於宮中與王甫較熟,曉其筆跡。老婢施禮後,聽明來意,便拿起手劄檢察,未幾,便確認手劄確是王甫本人所寫。

“袁本初所予。”

蓋因東漢前期,士人與寺人清濁難容,中朝與外朝涇渭清楚,外戚和寺人都被士人仇視。隻要你和宦官沾邊,你在士人眼裡就是臭狗屎一堆,曹操用了平生也冇有拋棄“贅閹遺醜”的名頭,縱使他將來以“五色棒”表白其與寺人分裂,也難以消弭士人眼中成見,你說他現在湊趣袁紹是為何?還不是但願借袁紹之名竄改士人對本身的觀點?

“大王進京,此案由太尉李公判理,必是公允,陛下亦會從旁存眷,到時君侯獻於李公麵前,由其轉贈訴說,陛下必怨寺人,所獲必多。前番竇後合葬先帝一事,便知李公不容寺人,若得此信,其必諫之。”

“先生另有何事?”

“君侯乃大王侄婿,送之則恐李太尉生疑,問君侯此信何來,君侯作何解釋?郎君送之,不言其他,隻說袁本初相予,太尉縱使生疑,派人查之,亦無他果。”

“君侯送之反而不美,吾看此信應有泉郎君送之。”

伏完隨即道:“吾這便送與李太尉。”

出了百味坊,坐上馬車緩緩回府,方纔見地過漢末兩個雄師閥的伏泉,現在非常安靜,他們將來是梟雄又如何,現在隻不過是一幫懷纔不遇的有官方背景的黑社會團夥罷了。至於他們的拉攏,伏泉真的對此不屑一顧。

竇後,便是前番被囚禁,因其母卒於比景,思念過分,悲傷而去世的竇太後,桓帝大將軍竇武長女竇妙。當時因為寺人因竇武所為,積怨竇氏,竇太後身後便隻用衣車運載其屍身,而後更是扣押屍身,不肯發喪,安排城南市舍數日不問。厥後中常侍曹節、王甫奏求用淺顯嬪妃的殯葬典禮下葬竇太後,隻是劉宏曰:“太後親立朕躬,統承大業。《詩》雲:‘無德不報,無言不酬。’豈宜以朱紫終乎?”因而發喪成禮,但到將要下葬的時候,曹節等人又懺悔不下葬竇太後,而是用桓帝另一名妃子馮朱紫與桓帝合葬,李鹹當時抱病,扶輿而起,搗椒自隨,謂老婆曰:“若皇太後不得配食桓帝,吾不生還矣。”厥後李鹹詣闕上疏,與寺人作對,奏求竇太後與桓帝合葬,終究劉宏用一句“竇氏雖為不道,而太後有德於朕,不宜降黜”,封住了寺人的嘴,以行動報竇太後策立之恩。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