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瓦_第二十五章 插標賣首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

“不敢多要,五百文就行。”

潘老夫大喜過望,忙對那孩兒道:“還不快伸謝恩公。”

買回了潘鳳倒讓劉澤墮入了深思,十一二歲的少年恰是培養的大好機會,不管是學問還是武功,隻要用心種植,十年以後在天下爭雄時就能成為最大的本錢,關頭是十一二歲的時候最輕易灌輸虔誠的思惟,隻要體例恰當,足以讓他們儘忠一世。

“兒啊,休怪為父心狠,隻是這世道無情呐,你若跟著我隻要死路一條。”潘老夫又對劉澤道:“請老爺大發慈悲,救小兒一命吧。”跪在地上咚咚地磕起響頭來,直磕得額頭血流不止。

“潘某非是討要財帛,隻求老爺收了小兒,給他一條活路。”

他死死地拉著劉澤的胳膊,嘶聲道:“老爺,救救我的兒,求求你了。”

劉澤忍不住點頭感喟,朝庭[***],民不聊生,百姓都到了賣兒賣女的地步了,能夠說幾近冇有甚麼活路了,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中國汗青上的多少次農夫叛逆,歸根結底都是給逼出來的,活不下去就是個死,與其餓死倒不拚個你死我活。他叮嚀張飛,凡是沿路有乞討的、插標賣首的都給幾枚五銖錢,固然不成能處理他們的生存,但也聊勝於無,最起碼能夠讓他們這幾天吃飽肚子。

那老者冇有接金幣,隻是道:“求老爺買了這孩子吧。”

不過燒瓷器可不是一個簡樸的事,起首得有上好的高嶺土。劉澤起首想到了景德鎮,明清以來一向到當代,景德鎮做為中國瓷都的職位就冇變過。但景德鎮在江東,路途悠遠,殊為不便。劉澤一想,不是另有宋朝的嗎,宋朝的窯口浩繁,最著名的便是官、哥、汝、鈞、定,這個定不就是定州嗎?劉澤一查,這定窯就在曲陽澗磁村,離涿縣不敷百裡。不錯,很近很便利,就到曲陽去燒瓷器。

主張已定,歸心似箭,一起向北而行。過了黃河,進入了冀州地界。但見官道之上,流民無數,皆是衣衫襤褸,麵黃肌瘦,有很多一個或幾個大人領著幾個孩童,跪在路邊,孩童頭上插著草標,不管大人小孩皆是神情慘痛,淚流滿麵。

正行間,俄然一個白髮蒼蒼的老者跪在了車前,擋住了車隊行進的線路,不住地叩首,口中唸唸有詞道:“行行好,老爺們行行好。”

劉澤暗自打量了一下老者,雖衣衫襤褸,但倒是峨冠博帶,普通的鄉間莊稼人都身裝直裾短褂,他這一身打扮定是士人出身,並且他的言語也清楚於莊稼人分歧,因而問道:“敢問老丈是那邊人氏,為何要淪落到如此境地?”

劉澤笑道:“我啥時候和你開過打趣?”

老者不由淆然淚下,道:“鄙人姓潘名越,冀州河間國人氏,家住高陽縣東坡村,本來家中有薄田十餘畝,潘某略識筆墨,在私塾教書,雖不敷裕,但尚可溫飽。隻因那中常侍張讓在高陽圈子占地盤,田產儘被兼併,潘某告到縣署,卻被那縣令以誣告罪名亂棍打折了腿,房產也被籍冇,百口淪為流民,隻得沿路行乞度曰。今歲大旱,顆粒無收,彆說糧食,就連樹皮草根也難尋到,流民多有餓斃於路,潘某妻女皆已餓病而死,止剩一兒,望老爺不幸,收作奴婢,不求彆的,但求能給碗飯吃就行。”

張飛無法,隻得依劉澤之言行事。

劉澤叮嚀張飛和管亥隻要看到有賣兒賣女的便費錢買返來,肥胖一點無所謂,但聾啞殘疾、愚傻聰慧的則一概不要,春秋限定在十歲以上十五歲以下,彆的女孩的比例隻占男孩的非常之一,女孩遴選則要更細一些,除了上述前提外,麵貌也要清秀一點的。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