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行星帶
穀神星(ceres)(2.77天文單位)是主帶中最大的天體,也是主帶中獨一的矮行星。它的直徑靠近1000千米,是以本身的引力已足以使它成為球體。它在19世紀初被髮明時,被以為是一顆行星,在1850年代因為有更多的小天體被髮明才重新分類為小行星;在2006年,又再度重分類為矮行星。
遵循至太陽的間隔,行星依序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8顆中的6顆有天然的衛星環抱著。在英文天文術語中,因為地球的衛星被稱為月球,這些衛星在英語中風俗上亦被稱為“月球”(moon),在中文內裡用衛星更加常見。在外側的行星都有由灰塵和很多小顆粒構成的行星環環抱著,而除了地球以外,肉眼可見的行星以五行動名,在西方則全都以希臘和羅馬神話故事中的神仙為名。五顆矮行星是冥王星,柯伊伯帶內已知最大的天體之一鳥神星與妊神星,小行星帶內最大的天體穀神星,和屬於黃道離散天體的鬩神星
在這麼廣寬的空間中,有很多體例能夠表示出太陽係中每個軌道的間隔。在實際上,間隔太陽越遠的行星或環帶,與前一個的間隔就會更遠,而隻要少數的例外。比方,金星在水星以外約0.33天文單位,而土星與木星的間隔是4.3天文單位,海王星在天王星以外10.5天文單位。曾有些乾係式詭計解釋這些軌道間隔竄改間的互動感化。
按照天文學家的猜測,目前的太陽係會保持直到太陽分開主序。因為太陽是操縱其內部的氫作為燃料,為了能夠操縱殘剩的燃料,太陽會變得越來越熱,因而燃燒的速率也越來越快。這就導致太陽不竭變亮,變亮速率約莫為每11億年增亮10%。
道靠近圓形,但很多彗星、小行星和柯伊伯帶天體的軌道則是高度橢圓的。
內行星
海王星(neptune)(30天文單位)固然看起來比天王星小,但密度較高使質量仍有地球的17倍。他固然輻射出較多的熱量,但遠不及木星和土星多。海王星已知有13顆衛星,最大的崔頓仍有活潑的地質活動,有著噴發液態氮的間歇泉,它也是太陽係內獨一逆行的大衛星。在海王星的軌道上有一些1:1軌道共振的小行星,構成海王星特洛伊群。
天王星(uranus)(19.6天文單位),是最輕的內行星,質量是地球的14倍。它的自轉軸對黃道傾斜達到90度,是以是橫躺著繞著太陽公轉,在行星中非常奇特。在氣體巨星中,它的核心溫度最低,隻輻射非常少的熱量進入太空中。天王星已知的衛星有27顆,最大的幾顆是泰坦尼亞、歐貝隆、烏姆柏裡厄爾、艾瑞爾、和米蘭達。
冥王星在共振帶上,與海王星有著3:2的共振(冥王星繞太陽公轉二圈時,海王星公轉三圈)。柯伊伯帶中有著這類軌道的天體統稱為類冥天體。
冥王星(pluto)和卡戎(charon)
土星(saturn)(9.5天文單位),因為有較著的環體係而聞名,它與木星非常類似,比方大氣層的佈局。土星不是很大,質量隻要地球的95倍,它有60顆已知的衛星,泰坦和恩塞拉都斯,具有龐大的冰火山,顯現出地質活動的標記。泰坦比水星大,並且是太陽係中獨一實際具有大氣層的衛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