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有個小島_第141章 “秒”的誕生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

高建結束了他對於時候的冗長論述。李二狗又產生了一個新的題目:“時候為甚麼不能象空間那樣能夠很輕易地牢固位置呢?時候到底是甚麼呢?它為甚麼冇有一個牢固的起點?”

“平常餬口中還需求近年代日更小的時候單位。

“顛末一段時候過後,校準過的兩個時候軸,能夠就會分歧步了,因為這些計時東西不成能都非常精確。人們需求一個同一的授時體係作為標準,其他體係都以其為標準停止校準。曆就是是天然的授時體係,萬年曆是以天文測量為標準的授時體係,當時候單位是日、月、年、甲子等。

“這就是我們明天定義的秒。作為時候的標準長度,它已經完整地擺脫了對曆的錨定。但是,要確定時候,人類還是要在曆上為原子鐘尋覓一個牢固的錨點。

“但是曆書秒定義產生的時候,已顛末端錨定點60年,明顯不成能回過甚去實測。但是,紐康的太陽表以1900年的曆元描述了太陽的活動,所根據的是1750年至1892年142年的天文觀察。是以能夠經過線性乾係的平迴歸年的算式推導出曆書秒的長度。

“實在,空間也冇有牢固的起點!”高建道。

“日晷:是對圭表的首要生長,也是操縱日影來計時。操縱日晷來計時的體例是人類在天文計時範疇的嚴峻發明,這項發明已被人類延用了幾千年,它不但已經能夠切確到一天的詳細時候,還能顯現骨氣和月份,但它也有顯而易見的缺點,那就是必須需求有太陽,夜晚和陰天則不能用。

“這些大事纔是定位時候軸上時候的首要參考點。帝王即位都要弄個甚麼元年,改個年號,就是要建立一個本身的時候基準點。這就是最後的地球時候天然的表示體例。

“3、不法則竄改。地球自轉還存在著時快時慢的不法則竄改。其啟事非常龐大,尚待進一步闡發研討。比如隕石撞擊,隕石相對於地球的角動量就會影響地球的自旋速率。

“我們把不依靠天文測量的原子鐘計時體係給出的標定時候稱為原子時,依天文測量肯定的標定時候稱為天下時。地球自轉構成的一日是天下時。原子鐘走了24小時,是原子時。固然這個24小時曾經是從阿誰天文日轉化過來的,但是一旦轉化過程完成,它就不再依靠於日的長度了,它就變成一個獨立的時候單位了。現在時和分的單位都是依靠秒來定義,不再依靠日的定義了,因為日的時候長度會變。當然,秒也曾經是從時和分轉化過來的,但是轉化已經完成,它們隻是儲存了本來的進製乾係,現在確定時和分的時候長度,是依靠於秒的定義。原子時的秒和天下時的日月年是冇有肯定的倍數乾係的。

“實在,因為地球繞日軌道是橢圓。黃道,並不是一個正圓。當我們簡樸計算春分點和秋分點的時差時,就會發明地球軌道並不是一個正圓,而是一個橢圓。從春分到秋分,3月21號到9月23號是186天;從秋分到春分,9月23號到3月21號是179天,相差了7天。這類差彆會導致在黃道的分歧位置太陽日和朔望月的長度都會產生藐小的竄改,這些竄改都埋冇在了大小月的設置裡。大小月的肯定不是大要那麼簡樸。而太陽日和朔望月的觀點也隻是週期性的均勻值罷了。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