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有個小島_第57章 關於“米”的對話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章

“儲存得的再好,也不成能包管它永久冇有任何喪失。萬一哪一天它破壞了,就很難再製作出一個和它長度相稱的米原器。何況它的精度隻要0.1微米,早已不能滿足當代的科學測量的精度需求。在1960年召開的第11屆國際計量大會上,各國代表分歧通過決定,拔除了米原器對米的定義,來由是它既不便利,也不精確。”

1799年,法國科學家按照測量成果製作了一根橫截麵為3.5mm×25mm的鉑金棒,棒兩端的間隔定為1m,交法國檔案館保管。是以,這個鉑金棒也被稱為‘檔案米’。這是“米”的最早定義。

“采取什物量值的體例做的再切確,也是難以儲存的,保護用度極高。是以采取天然量值作為單位基準器的假想一向為人們所神馳。20世紀50年代,跟著同位素光譜光源的生長。發明瞭寬度很窄的氪 - 86同位素譜線,加上乾與技術的勝利,人們終究找到了一種不易破壞的天然標準,即以光波波長作為長度單位的天然基準。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