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員會起首采取了拉格朗日提出的以十進製爲標準單位的建議。1790年10月27日,委員會決定將計量單位定為十進製。如許,計量單位的十進製與耐久構成的數的十進製是分歧的,這給單位換算帶來了極大的便利。
“是的,當代的平常餬口和貿易活動中也需求對各種長度停止測量,是以需求一個用來測量的標準物。不但是長度、另有麵積、體積、質量、時候等。長度隻是度量標準中的一個罷了。你學過的《多少》學,就是從測量地盤的技術生長起來的。”
到目前為止,天下上224個國度和地區,大多采取國際單位製,隻要美國、緬甸和利比裡亞仍對峙采取英製,回絕利用公製。後兩個國度能夠是因為風俗題目,而美國回絕它,是因為他作為科技、產業的帶領者和遊戲法則的製定者,不肯履行其他國度主導製定的標準。”
聽高建講了這麼多的故事,二狗又問:“費了這麼多事才完成的國際米原器現在如何樣了?”
1812年,法國公佈了“米製”,並於1837年起在天下推行,使米製起首在法國生根抽芽。
1889年,在第一屆國際計量大會上,在31個米原器中最靠近0℃時‘檔案米’的第6號米原器被國際計量局選為國際米原器。規定1米就是米原器在0攝氏度時兩條刻線中間間的間隔。作為天下上最權威的長度基準,它被儲存在巴黎國際計量局的地下室,其他的標尺作為幫助標尺分發給參與國。米原器的精度能夠達到0.1 微米。
“米隻是翻譯成中文的叫法。它是一個外來的量。它最早發源於法國,在法文裡叫mètre。中國當代是冇有米這個長度單位。”
接著,他們會商了長度和質量的單位。他們提出采取從赤道到北極的子午線長的千萬分之一作為米,非常之一米作為分米,1立方分米的純水作為基本質量單位。1791年3月30日,法國百姓議會通過了這項提案。而後,法國科學院的很多專家努力於這個標準量的測量和測定。
週末。
吃了晚餐,二狗和高建、周潔、韓剛在客堂裡談天。前幾天關於長度單位”米“的由來題目,二狗把高建問住了。高建歸去查了很多質料,他說明天根基上能夠答覆二狗提出的這一題目了。上麵是他們的對話。
頓了頓,高建接著說:
1799年,法國科學家按照測量成果製作了一根橫截麵為3.5mm×25mm的鉑金棒,棒兩端的間隔定為1m,交法國檔案館保管。是以,這個鉑金棒也被稱為‘檔案米’。這是“米”的最早定義。
“好不輕易答覆了你一個題目,又來一個更難答覆的新題目。下次再說吧!”
說了這麼多,高建終究停下來,喝了口水歇息一下。
“不但中原,彆的民族也是一樣的。比如英製長度單位中:1碼=3英尺,1英尺=12英寸,1760碼=1英裡。這些都是能換算的,不過不是十進製,比較費事。”高建道。
這就是我們現在利用的米。”
之以是采取從赤道到北極千萬分之一作為長度的根基單位,是基於如許的思慮:15至16世紀,跟著天下帆海奇蹟的敏捷生長,一種與帆海密切相乾的長度單位非常風行,那就是海裡。1海裡約莫是地球大圓角度一分對應的弧長。這對導航非常便利。隻要測量星空與原始位置的角度差值,便能夠直接獲得間隔。新的長度單位也應便利帆海的要求,是以大圓的1/4,即赤道到北極長度的千萬分之一,被視為1米。當時,委員會原還打算將直角度從90°改成100°,如許地球大圓的每1度對應的弧長就是100千米。這會給帆海帶來極大的便利,但是未能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