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末求訂閱、求月票)天子既然提出了派人聯絡暗藏於隴右監草原當中的神鶴軍殘部,乘機粉碎吐蕃人的戰馬和草料補給基地,從而大大降落長安所遭到的威脅這麼一種大膽且頗具吸引力的設法,於承恩當即向天子提出建議,由擬任神鶴軍兵馬批示使的來興兒帶領一小隊精乾的人馬擔負起這項重擔。
於承恩老謀深算,天然對天子的挖苦之辭充耳不聞,泰然處之,可比來興兒大不了兩歲的睦王李啟聽了這話,臉卻騰地紅到了耳根,正欲毛遂自薦,憤然請命,卻被天子擺手製止住了。
“父皇,兒臣與來興兒獨一過數麵之緣,對其才略所知未幾。但兒臣想,當長安被吐蕃攻占之時,換做是朝中任何一員大將,恐怕也一定能如來興兒如許,手認張諒,出奇製勝吧?由此,兒臣雖尚冇法切當地答覆父皇方纔的扣問,但反觀之,除了來興兒,兒臣實在還想不出朝中有誰能夠擔此重擔。”
鑒於以上兩點,於承恩以為,不管於公於私,來興兒都是朝廷派往涼州的最好人選。
“此事臨時議到這兒吧。關於朝廷派往涼州的欽差人選,朕還要聽聽景公的定見,再做最後的決定。”天子望著泰然自如的於承恩,悠悠地說道。
李啟答覆得滴水不露,即連身邊的於承恩聽了,也不由悄悄豎指獎飾。
李啟固然氣度有些侷促,但一來心腸不壞,二來因他母親死得早,父親又得空對他嚴加管束,自幼便和一班小宦者、小宮人打鬨慣了,在他們麵前,倒冇有半點兒王爺的架子,加上,梁文謙自從大明宮調入睦王府當差,頗得李啟賞識,是以,這時提及話來也顯得隨便了很多。
李啟比來一段時候頗感覺氣堵:昔日危不全叛軍攻進長安之時,本身的爺爺於緊隨其父西遷的半途,臨危受命,高高舉起勤王平叛的大旗,不但光複了長安,並且順勢登極做了天子;現在,長安雖遭吐蕃攻占,父皇被逼得棄城東奔,若論景象,與數年前並無太大分歧,但他這位堂堂的皇宗子,方纔受命掌軍的天下兵馬大元帥,不但冇有在此危局之下,被天子順勢立為太子,並且在自長安淪亡至光複的全部過程中,寸功未立,如同行屍走肉普通,夢遊似地到蒲州前敵轉了一遭,與傅奕爭搶兵權未果,便跟著天子返回了長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