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東星在《書道古錄首》一文中說到李贄在坪上的景象:“先生欣然不遠千餘裡與兒偕來。今後山中,曆秋至春,夜夜相對。猶子用健,夜夜入室,詰責《學》《庸》大義。蓋先生不喜紛雜,唯整天閉戶讀書。每見其不釋手謄寫,雖新學小生不能當其貧寒也。彼謗先生者,或未見先生而;倘一見先生,即暴強也投戈拜矣,又何忍謗,又何能謗之耶?”
《李贄文集》中收有李贄當年在坪上留下的詩歌《九日坪上三首》《除夕夜道場即事三首》,編錄部分以下,以作左證。
打問不出甚麼清楚的眉目,在老鄉的指導下,找到了張家的先人。
老婦人丁中的鎮上指得是端氏,端氏是沁水縣一個冇有了涓滴汗青感的汗青名鎮,現在繁華混亂,哄哄吵吵,熱烈的程度堪比一個縣城。
提及這個村莊當年的風采,老伴兒說她嫁到這個村莊已經五十年了,“剛來的時候,這個村莊標緻啦,光牌坊就有五座。‘破四舊’的時候都拆了,打爛了。房頂上麵,角角上頭,石獅石馬,都雅的跟甚似的,現在都冇了。當時都不叫有這些東西,全毀了,如果不毀來該有多好。”
走進另一座老院子,已近午餐時分,一名老婦人正在院子裡的小廚房做飯,奉告我們她八十三歲了,有三兒三女,娶的娶,嫁的嫁,都走了。這麼大一座院子,樓上樓下好多間,就剩她一小我住著,鄰居也搬了。我問她為甚麼反麵後代們一起餬口,老婦說:“我老了,和年青人吃不到一起,能拚集動哩,還是一小我居便。彆看老屋子破,比新房好住。到了夏天熱得短長了都還要返來,新屋子新是新,但是牆皮薄,冇有老屋子風涼。”白叟看上慈眉善目,一頂毛線帽子蓋著蒼蒼白髮,神采白淨,精乾利落,年青時的標緻風味模糊殘留在眉眼間。
和白叟告彆了,去到姓豹家的院子裡,一條大黑狗吠叫著衝了出來。丈夫趕緊在一捆細木棍裡抽出一根來,舉起來恐嚇黑狗道:“滾!”大狗停止了發飆,緩緩走到我跟前,聞了聞,友愛地搖起了尾巴。院子裡靜悄悄,一排高低二層的老屋子,兩層中間每一個空地處都有斑斕的木雕。廊簷下的石礎上刻著梅蘭竹菊,圖案線條清楚,看上客歲代冇有那麼長遠。這院子本是張家大院的一個構成部分,和其他村落一樣,土改時切割成了多處罰給了貧下中農,已經看不到完整的原樣。
李贄是萬積年間名滿天下大學者,卻因脾氣狷介、觀點背叛而為世所不容,社會對他多有誹謗,劉東星卻非常賞識他的賅博學問和超絕才調,在楚為官時就與李贄建立了非同平常的友情。李贄在詩中說到除夕夜的坪上,有“眾僧齊唱阿彌陀”,印證了當年的山上有座寺院的說法。當時的坪上村民不過數十家,卻有佛唱模糊,書聲琅琅。沉著,毫分歧於破敗蕭瑟。四周流落的李贄在這裡住下來,和劉東星父子三人夜夜論談,有問有答,興味盎然,樂此不疲。劉東星的兩個兒子劉用相、劉用健記錄了當時夜談的部分內容,和李贄共同完成了《明燈道古錄》一書,成為一時嘉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