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村拾遺_上寺頭·祈雨·廟會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

上寺頭的龍王廟坐落在二鬆嶺,二鬆嶺因有兩棵古鬆樹而得名。二鬆嶺也叫臥龍山,和一條青龍的傳說有關,後因本村有秀才赴京趕考未中,自發無顏麵對父老鄉親,回籍後在臥龍山吊頸他殺了,因而臥龍山又叫了秀才山。那兩棵古鬆束縛後還在,於上世紀60年代被當作“四舊”砍掉了。龍王廟裡原有一口天然的水井,深不見底,澇不溢,旱不枯。傳說曾經有人想弄明白這口井到底有多深,就用一條長繩吊了一把斧頭垂下去探查,成果繩索放完了還冇有到底。拉起斧頭來,卻見斧刃上有血,說是不謹慎傷了龍鱗……這些傳說和故事隻要上年事的人能講出一點,而那口井隻剩下一個遺址,遺址上新建了一口冇有水的水泥井。

彆的要張貼佈告,題為“雲首祈雨本街告白大報”,雲:“旱魃為虐,庶物頹枯,旱既太過,百穀乾枯,民氣有誠,庶問天意。今謹擇於某月某日午後,鳴金齋集,東河行香,次日拂曉,一概恭往雲首,禱告雨澤,凡我村中在會人等,各宜虔誠整肅,勿得整齊不齊,如有瀆事玩忽,定行按例重罰,毫不秉公,謹將條例開列與後……”

為多體味一點關於祈雨的細節,趙買紅派他的小兒子帶著我們沿著當年祈雨的門路走了一遍。

關於祈雨的講究多多:停止祈雨典禮的鄰村,如想借用上寺頭的龍王雕像,不成以公開請走,遵循端方必須去“偷”:早晨悄悄進村將龍王雕像抬走,出村時放鞭一掛,以見知會。祈雨畢再悄悄送回,焚香供奉後拜彆。何故如此,已是知其然不知其以是然了。

雲首河長年水量充分,河中有一個深潭,就是資猜中提到的神潭,也叫白龍潭。白龍潭上方曾有一座龍王廟,也稱雲首廟。祈雨步隊將龍王雕像請進雲首廟內,擺放祭品,起香供奉,然後開端祭拜禱告,宣讀禱文。禱文稱《祭龍王文》,曰:“民國某年,歲次某月,朔越禱告,合社人等,謹以香燭油席之儀,敢昭告於龍王尊神位前,曰:上天久旱,下民之憂,罔可空告,惟神是求,伏願油然作雲,施宏恩於庶物;沛然下雨,降甘霖於田疇。清茶明粢,是祝是酬,神其不遠,來格悠悠!尚饗!”

流經雲首村的河道叫雲首河。

鄉紳曾是近代中國社會中一個不成忽視的首要階層,鄉紳具有遍及的公眾根本,是村落公眾的代表。鄉紳在官方與官方曾是承上啟下的橋梁,起著造福鄉裡、教養公眾的感化。他們不但是儒家文明血脈的傳承者、推行者和履行者,更是在本地公眾中具有號令力的代表人物。社首就產生在鄉紳階層。被推舉出的社首凡是也是村民和宗族中最具聲望、辦事公道的人。近似祈雨如許大範圍的祭奠典禮,都由各村的社首牽頭構造,按部就班,令行製止,分毫不差。按照上寺頭白叟們的回想,推算下來,1944年是該村汗青上最後一次祈雨。那次祈雨由中村建議,參與者有上寺甲等四十八村,可見陣容浩大、人數浩繁。在上寺頭村見到一份羊毫謄寫的民國期間的舊質料,記錄了當年這一帶祈雨的詳情。質料的封皮上寫著:“中村大社·民國八年蒲月十五日·昌瑞堂段記”,一筆標緻的行楷披髮著陳年舊事的氣味。

白龍潭龍王廟創修於大清乾隆元年,於乾隆四十九年玄月初五日重修,以後的運氣不甚了了,終究毀於上世紀60年代,而現在隻剩下一堆廢墟。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