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_第161章 刺節真邪篇第七十五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

岐伯曰:大風在身,血脈偏虛,虛者不敷,實者不足,輕重不得,傾側宛伏,不知東西,不知南北,乍上乍下,乍反乍複,倒置無常,甚於利誘。

岐伯曰:此皆邪氣之所生也。

凡刺小邪日以大,補其不敷乃有害,視其地點迎之界,遠近儘至,其不得外,侵而行之乃公費,刺分肉間。

黃帝曰:餘聞氣者,有真氣,有正氣,有邪氣,何謂真氣?

黃帝問於岐伯曰:餘聞刺有五節何如?

黃帝曰:刺節言去爪,夫子乃言刺樞紐肢絡,願卒聞之。

岐伯曰:固有五節:一日振埃,二曰發,三曰去爪,四曰徹衣,五曰解惑。

用針之類,在於調氣,氣積於胃,以通營衛,各行其道。宗氣留於海,其下者注於氣街,其上者走於息道。故厥在於足,宗氣不下,脈中之血,凝而留止,弗之火調,弗能取之。

黃帝曰:餘聞刺有五邪,何謂五邪?

虛邪之入於身也深,寒與熱相摶,久留而內著,寒勝其熱,則骨疼肉枯,熱勝其寒,則爛肉腐肌為膿,內傷骨,內傷骨為骨蝕。有所疾前筋,筋屈不得伸,邪氣居其間而不反,發於筋溜。有所結,氣歸之,衛氣留之,不得反,津液久留,合而為腸溜,久者數歲乃成,以手按之柔。已有所結,氣歸之,津液留之,邪氣中之,固結日以易甚,連以聚居,為昔瘤,以手按之堅。有所結,深中骨,氣因於骨,骨與氣並,日以益大,則為骨疽。有所結,中於肉,宗氣歸之,邪留而不去,有熱則化而為膿,無熱則為肉疽。凡此數氣者,其發無常處,而有常名也。

岐伯曰:或之於其天腑、大杼三,又刺中膂,以去其熱,補足手太陰以去其汗,熱去汗稀,疾於徹衣。

黃帝曰:刺節言解惑,夫子乃言儘知調陰陽,補瀉不足不敷,相傾移也,惑何故解之?

黃帝曰:善。取之何如?

用針者,必先察其經絡之實虛,切而循之,按而彈之,視其應動者,乃後取之而下之。六經調者,謂之不病,雖病,謂之本身也。一經上實下虛而不通者,此必有橫絡盛,加於大經,令之不通,視而瀉之,此所謂解結也。

黃帝曰:善。取之何如?

凡刺大邪日以小,泄奪其不足乃益虛。剽其通,針其邪,肌肉親,視之毋有反其真。刺諸陽分肉間。

岐伯曰:振埃者,陽氣大逆,上滿於胸中,憤肩息,大氣逆上,喘喝坐伏,病惡埃煙,噎不得息,請言振埃,尚疾於振埃。

岐伯曰:妙乎哉問也!此刺之約莫,針之極也,神明之類也,口平話卷,猶不能及也,請言發耳,尚疾於發也。

岐伯曰:刺癰者用鈹針,刺大者用鋒針,刺小者用員利針,刺熱者用針,刺寒者用毫針也。

黃帝曰:刺節言發,餘不得其意。夫發朦者,耳無所聞,目無所見。夫子乃言刺腑輸,去腑病,何輸使然?願聞其故。

請言解論,與六合呼應,與四時相副,人蔘六合,故可為解。下有漸洳,上生葦蒲,此以是知形氣之多少也。陰陽者,寒暑也,熱則滋雨而在上,根少汁。人氣在外,皮膚緩,腠理開,血氣減,汗大泄,皮淖澤。寒則地凍水冰,人氣在中,皮膚致,腠理閉,汗不出,血氣強,肉堅澀。當是之時,善行水者,不能往冰;善穿地者,不能鑿凍;善用針者,亦不能取四厥;血脈固結,堅搏不來往者,亦未可即柔。故行水者,必待天溫冰釋凍解,而水可行,地可穿也。人脈猶是也,治厥者,必先熨,調和其經,掌與腋、肘與腳、項與脊以調之,火氣已通,血脈乃行,然後視其病,脈淖澤者刺而平之,堅緊者,破而散之,氣下乃止,此所謂以解結者也。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