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_第62章 調經論篇第六十二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

帝曰:經言陽虛則外寒,陰虛則內熱,陽盛則外熱,陰盛則內寒,餘已聞之矣,不知其所由然也。

岐伯曰:神不足,則瀉其小絡之血出血,勿之深斥,無中其大經,神情乃平。神不敷者,視其虛絡,按而致之,刺而利之,無出其血,無泄其氣,以通其經,神情乃平。

帝曰:刺微何如?

岐伯曰:風雨之傷人也,先客於皮膚,傳入於孫脈,孫脈滿則傳入於絡脈,絡脈滿則輸於大經脈。血氣與邪並客於分腠之間,其脈堅大,故曰實。實者外堅充滿,不成按之,按之則痛。

帝曰:神不足不敷何如?

岐伯曰:誌不足,則腹脹泄;不敷,則厥。血氣未並,五臟安寧,骨節有動。

岐伯曰:氣不足,則瀉其經隧,無傷其經,無出其血,無泄其氣;不敷,則補其經隧,無出其氣。

岐伯曰:形不足,則腹脹,涇溲倒黴;不敷,則四支不消。血氣未並,五臟安寧,肌肉爬動,命曰輕風。

岐伯曰:厥氣上逆,寒氣積於胸中而不瀉,不瀉則溫氣去,寒獨留,則血凝泣,凝則脈不通,其脈昌大以澀,故中寒。

岐伯曰:刺此者,取之經隧,取血於營,取氣於衛,用形哉,因四時多少高低。

帝曰:陰之生虛何如?

帝曰:補瀉何如?

帝曰:風雨之傷人何如?

岐伯曰:氣血以並,陰陽相傾,氣亂於衛,血逆於經,血氣離居,一實一虛。血並於陰,氣並於陽,故為驚狂;血並於陽,氣並於陰,乃為炅中;血並於上,氣並於下,心煩惋善怒;血並於下,氣並於上,亂而喜忘。

帝曰:血氣以並,病形以成,陰陽相傾,補瀉何如?

帝曰:人之統統者,血與氣耳。今夫子乃言血併爲虛,氣併爲虛,是無實乎?

岐伯曰:按摩勿釋,著針勿斥,移氣於不敷,神情乃得複。

帝曰:善。不足不敷何如?

岐伯曰:有者為實,無者為虛。故氣並則無血,血並則無氣。今血與氣相失,故為虛焉。絡之與孫脈,俱輸於經,血與氣並,則為實焉。血之與氣,並走於上,則為大厥,厥則暴死,氣複反則生,不反則死。

岐伯曰:氣不足,則喘咳上氣;不敷,則息利少氣。血氣未並,五臟安寧,皮膚微病,命曰白氣微泄。

岐伯曰:按摩勿釋,出針視之,曰“我將深之。”適人必革,精氣自伏,邪氣狼藉,無所歇息,氣泄腠理,真氣乃相得。

帝曰:刺留血何如?

帝曰:血並於陰,氣並於陽,如是血氣離居,何者為實,何者為虛?

帝曰:補瀉何如?

帝曰:陰與陽並,血氣以並,病形以成,刺之何如?

岐伯曰:持針勿置,以定其意,候呼內針,氣出針入,針空四塞,精無從去。方實而疾出針,氣入針出,熱不得還,閉塞其門,邪氣佈散,精氣乃得存。動氣候時,近氣不失,遠氣乃來,是謂追之。

帝曰:陰盛生內寒何如?

岐伯曰:血不足,則怒;不敷,則恐。血氣未並,五臟安寧,孫絡水溢,則經有留血。

岐伯曰:喜則氣下,悲則氣消,消則脈虛空;因寒飲食,寒氣熏滿,則血泣氣去,故曰虛矣。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