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古代做皇帝_第九百五十九章:百姓歸心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章

可耶律洪基,他輸得起嗎?

漢人的領受,不但教會了契丹牧民蒔植牧草,還教會了他們挖井取水。

他曉得,這位從大順來的官員,叫做章楶。為人剛正不阿,卻又能放下身材,和百姓打成一片。在蕭大叔眼中,這是一件了不得的事。先前還是遼國統領的時候,那些王公貴族、朝廷命官,哪一個不是趾高氣揚,頤指氣使?

那位大叔正躺在草地上,用一頂氈帽擋住本身的臉,閉目憩息著。

章楶本來想不通,現在想通了。草原人兵戈,是為了儲存,他們的人性就發作了;一旦能夠儲存了,他們的人道就返來了。

隻用一個月,牧民們就曉得,這個彆例真的好使。草這類東西,可比莊稼好侍弄多了。隻要把種子一灑,管都不消管,它本身就能長起來。不到一個月,就已經滿山滿地都是綠色,彷彿是鋪了綠毯子一樣。

對於百姓來講,有一個安穩的餬口,有一口飽飯吃,管你誰做天子!

是契丹人,還是漢人,首要嗎?

這在中原,是底子冇法設想的一件事,可在契丹人內裡,卻已經習覺得常了。

對於這些大事,這位蕭大叔冇有理睬,反而是和參知政事章楶有說有笑。章楶被陸承啟派到草原,一來是看中了他能文能武,鎮得住場麵;二來也是因為他此人比較善談,能歸攏民氣;三嘛,則是顯現朝廷對草原的正視,連參知政事都派出來了,做了這個北安州經略使,你另有甚麼疑慮?

就算自家草地下實在冇有水源的,四周的人也會樂意伸出援手。

單單是這類收買羊毛的買賣,已經讓牧民們賺到了很多錢。乃至於他們忘了,本身到底是契丹人,還是漢人。

但現在分歧了,遼國被打退了,這片草原已經被大順領受。大順的政策是極好的。先是把一個部族的牧民找來,然後統計出有多少戶,然後均分草地,水源則是大師共用的。如許一來,固然不免草地有肥瘦的辨彆,但是漢人聰明,教他們本身蒔植牧草。這個主張,彷彿還是大順天子想出來的,說甚麼“憑甚麼糧食能種,牧草不能種?種了牧草讓牛羊吃,人再吃牛羊,不就和吃糧食一樣?”

這是一個很簡樸的事理,大多數人都是為本身好處著想的。當大順把百姓的好處,和本身的好處放在一處的時候,滯後而鹵莽的遼國辦理機製,哪會是敵手?百姓一旦歸心了,遼國的末日就來了。

章楶也曉得一些契丹人的汗青,初期的契丹人無姓氏,初期常以地名為姓,遼太祖耶律阿保機建立遼朝前後才呈現耶律和蕭姓。此中,耶律姓與西拉木倫河有關,先為部族之名,再為部落之名,厥後為氏族之名。耶律為契丹語,兼稱漢族的劉氏。據遼國本身的史籍記錄,是這麼說的:“太祖慕漢高天子,故耶律兼稱劉氏,以乙室、拔裡比蕭相國,遂為蕭姓。”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