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衝叔翻看酒瓶:“說此瓶,講此瓶,提及此瓶有源根,南都城裡請金匠,北都城裡請匠人,兩位匠人技術精,打的金瓶愛煞人,上頭打的鸚哥嘴,下頭打的鳳凰身,鸚哥嘴裡出美酒,鳳凰身上出金銀。”
圍觀世人又是齊聲喊好。
阿衝叔跟阿銅分站兩邊,阿衝叔先纏梁頭,邊纏邊封贈道:“手拿金帶長又長,拿起金帶纏屋梁,左纏三圈開銀庫,右纏三圈開金行。”
阿衝叔接過壓勝錢跟紅綢,將它們一併釘在屋梁的下正中間以表示萬年安穩。
阿衝叔跟阿銅一左一右,來到屋頂登上頂柱以後,一人抬起梁木的一頭,高高舉起,就聽阿衝叔高喊一聲“左青龍――”
李君閣跟老爸從速上前接下,貼到兩根中柱之上。
倆國際朋友妹崽跟娃子們一樣,連素材都不拍了,擠在人群裡又是笑又是跳,高舉著雙手一邊胡亂喊一邊胡亂接。
福地呈祥青龍纏玉柱。
這當然是四爺爺的手筆。
旅客們一看這熱烈勁,也紛繁嗷嗷叫著插手出去。
話音剛落,阿銅也封贈道:“坐在梁尾望四方,此個屋場好氣象,前有龍頭吞珍珠,後有龍尾戲銀浪,左邊修起金銀庫,右邊修起魚米倉,金銀庫裡藏珍寶,魚米倉內萬擔糧。”
“上三步,三橫長,三國智囊諸葛亮。行兵佈陣勝司馬,奇謀奇策賽張良!”
光甩梁粑可不可,師徒倆還要邊拋邊“理粑根”,即講粑粑的來源。
“上了梯,又上枋,越上主東人越強!手攀一穿,一呼百應;手攀二穿,雙喜臨門;手攀三穿,登高望遠;手攀四穿,四周青山;再上一步望天國,鷂子翻身上屋梁!”
阿衝叔向四方拱手錶示報答,李君閣從速遞上紅綢,壓勝錢,這就是要“包梁”了。
“上十步,穿中過,宋朝有個楊令婆,兒也多來女亦多,代代兒孫在操戈!”
粗繩這時就不能叫粗繩了,得改口叫“金帶”。
“上七步,右腳飄,仁貴下凡走一遭,烏泥地中救唐王,汗馬朝中建功績!”
又是一氣嗬成,唱完時一翻身,穩穩鐺鐺站在屋梁之旁,下邊世人昂首瞻仰,崇慕得了不得,巴掌也拍紅了,喉嚨也喊破了。
司老爺子看得鼓掌直讚:“老政委這手字,真不是蓋的!”
踩梁,就是由掌墨徒弟從已經安好的梁木上走一個來回。踩梁徒弟,要穿上仆人家早就籌辦好的新鞋,穿舊鞋踩梁可不可。
阿銅接了一聲“右白虎――”
三杯酒敬罷,此梁纔算定住,這就是獲得承認,正式定為新屋棟梁了。
阿衝叔嘴裡的唱詞又換了:“手攀雙龍,腳踏雲梯,步步登高,節節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