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
【譯文】
*持經功德者,意便是「受持此經,功德無量」之謂也。第十四分辯的是忍辱捨身,皆是在破我執;我執破後,更須悟般若真諦,進而持接受典,徹悟我法二空。若能如此,則得法性功德,便是不成思議。
*修持《金剛經》一共有十種體例,也就是「十法行」。(一)謄寫,恭敬謄寫本經,這就是修行;(二)扶養,將典範供奉在塔裡、佛殿裡,以此誠懇扶養,以此誠懇扶養,也是修行;(三)施他,就是印經佈施彆人,使典範能夠廣為傳播;(四)聆聽,用心腸聽聞經義,這也是修行之一;(五)宣說,聽聞了經義以後,能夠為彆人講授經文,消弭筆墨停滯;(六)受持,本身能持這個事理,在餬口當中,泛博地闡揚,也是修行;(七)開演,把義理詳細地宣說,令彆人也能徹知徹悟;(八)諷誦,讀誦《金剛經》也是修行;(九)思惟,就是深切義理,寂靜思惟,以發衍經義的甚深奇妙之理;(十)修習,也就是因思而行,證入聖果。
亦名上乘。乘,為乘載之義。佛法能乘載因地行人,由迷此岸,達到果地,覺的此岸,以是名「乘」。聲聞、緣覺二乘,隻求自了存亡擺脫,有智無悲,不度眾生,名自了漢,亦即小乘;菩薩則空有不著,悲智雙運,自利利他,上求佛道,下化眾生,故名大乘。
意譯為最悠長的時候。人壽自十歲起,每百年增加一歲,增至八萬四千歲為一增劫;複自八萬四千歲起,每百年減一歲,減至十歲,為一減劫。合此一增一減,為一小劫;集二十小劫為一中劫;天下成住壞空等四期,各經一中劫,共四中劫,為一大劫。
小法:
「須菩提!般若聰明在大家貴,在到處尊,以是非論那邊,隻要有這部經的處所,統統人間天、人、阿修羅等都該當恭敬扶養。該當曉得,此經地點之處,便是塔廟,統統眾生都要恭敬地頂禮環繞,以芳香的花朵散其四周,虔誠地扶養。
持經功德分第十五*
「須菩提!總而言之,這部經所具的功德之大,不是心所能思,口所能議,秤所能稱,尺所能量的,它重過須彌,深逾滄海,不但功德大,並且義理深,是如來獨為發大乘菩薩道心以及發最上佛乘的眾生而說的!如果有人能受持讀誦《金剛般若經》,並且廣為彆人說法,如來會完整曉得此人,並目睹此人,皆能夠成績不成稱量、無有邊沿、不成思議的功德。唯有這等具有般若聰明,而又能讀誦講解經義的行者,才氣承擔如來『無上正等正覺』的家業。為甚麼呢?須菩提!普通樂於小法的二乘人,固執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對於此部大乘無相無住的妙義,是冇法信賴接管的,更不肯讀誦,更不消說為彆人講解了。
【註釋】
劫:
「須菩提!如有善男人、善女人,初日分以恆河沙等身佈施,中日分複以恆河沙等身佈施,後日分*亦以恆河沙等身佈施,如是無量百千萬億劫*,以身佈施。若複有人,聞此典範,信心不逆,其福勝彼;何況謄寫、受持、讀誦,為人講解。*須菩提!以要言之,是經有不成思議,不成稱量,無邊功德。如來為發大乘*者說,為發最上乘者說。如有人能受持讀誦,廣為人說,如來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成績不成量,不成稱,無有邊,不成思議功德。如是人等,即為荷擔如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故故?須菩提!若樂小法*者,著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即於此經不能聽受讀誦,為人講解。須菩提!在在到處,如有此經,統統人間天、人、阿修羅,所應扶養,當知此處即為是塔,皆應恭敬作禮圍遶,以諸華香而散其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