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作品集(簡體新版)_第437章 鹿鼎記(187)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

慕天顏道:“當時在揚州有兩位著名流物,一是王珪,一是王安石,都是大有才學見地之人。韓魏公心想,花有四朵,人隻三個,未免美中不敷,彆的請一小我罷,名譽卻又配不上。正在遲疑,忽有一人來拜,倒是陳昇之,那也是一名大名士。韓魏公大喜,次日在這芍藥圃前大宴,將四朵金帶圍摘了下來,每人頭上簪了一朵。這故事叫做‘四相簪花宴’,這四人厥後前後都做了宰相。”

當時揚州繁華,甲於天下。唐時便已有“十裡珠簾,二十四橋風月”之說。到得清初,是大運河水運的關鍵,淮鹽集散於斯,更是暢旺。據史籍所載,明末揚州府屬共三十七萬五千餘丁(十六歲以上的男人),明清之際,揚州慘遭清兵搏鬥,順治三年隻剩九千三百二十丁,但到康熙六年,又增至三十九萬七千九百餘丁,不但位氣已完整規複,且更勝昔日。

那何園棟宇連雲,泉石幽曲,亭舍高雅,建構精彩,一看便知每一尺地盤上都花了很多黃金白銀。韋小寶大為稱意,叮嚀親兵侍從都住入園中。張勇等四將帶領官兵,分駐四周官舍民房。

世人一聽,個個神采古怪,芍藥能壯馬,倒是初次聞聲,瞧王進寶唯唯否否的模樣,顯是不覺得然,隻不敢公開采納罷了。但韋小寶開口皇上,杜口皇上,抬出天子這頂大帽子來,又有誰敢稍示貳言?目睹這千餘株名種芍藥要儘毀於他手,揚州今後少了一個名勝,卻不知這位韋大人何故如此悔恨這些芍藥?大家麵麵相覷,說不出話來。

不一日來到揚州。兩江總督麻勒吉、江寧巡撫馬佑以下,佈政使、按察使、學政、淮揚道、糧道、河工道、揚州府知府、江都縣知縣以及各級武官早已得訊,迎出數裡以外。

韋小寶在桌上一拍,怒道:“他媽的和尚可愛。”慕天顏道:“是啊,吃一餐飯,費得多少?當時王播心中忸捏,在壁上題詩道:‘上堂已了各西東,忸捏闍黎飯後鐘。’”

揚州芍藥,擅名天下,禪智寺前的芍藥圃特彆宏偉,名種千百,花大如碗。韋小寶在十歲那一年上,曾和一群頑童前去玩耍,見芍藥開得富強,折了兩朵拿在手中玩耍,給廟中和尚見到了,奪下花朵,還打了他兩個耳括子。韋小寶又踢又咬,跟那和尚打鬨起來,給那胖大和尚推在地下,踢了幾腳。眾頑童一鬨而前,亂拔芍藥。那和尚叫喚起來,寺裡擁出一群和尚與火工,手執棍棒,將眾頑童趕開。韋小寶因是禍首,身上實在吃了很多棍棒,頭上腫起了一個大塊,回到麗春院,又給母親罰一餐冇飯吃。固然他終究到廚房中偷吃了一個飽,但對“禪智寺采花受辱”這一役卻引以奇恥。次日來到寺前,隔得遠遠的破口痛罵,從如來佛的媽媽直罵到和尚的女兒,宣稱:“終有一日,老子要拔光這廟前的芍藥,把你這座臭廟踏為高山,掘成糞坑。”直罵到廟中和尚追將出來、他拔足飛奔為止。

喝了一會茶,日影垂垂西斜。日光照在花棚外數千株芍藥之上,燦爛華麗,真如織錦普通。韋小寶卻越看越活力,想起當年給寺中和尚毆辱之恨,頓時便想將統統芍藥儘數拔起來燒了,隻想須得找個藉辯纔好動手。正深思間,巡撫馬佑笑道:“韋大人,聽大人丁音,彷彿也在淮揚一帶住過。淮揚水土厚,是以既出人才,也產好花。”眾官隻知欽差是正黃旗滿洲人,那巡撫這幾日聽他說話,很有揚州鄉音,因而乘機捧他一捧。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