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見韋小寶到來,心中有一大半歡樂,也有一小半憤怒,心想:“這小子冇法無天,竟敢一再違旨。此次雖派他差使,卻也要好好懲戒他一番,免得這小子恃寵而驕,再也管束他不住。”豈知韋小寶一見麵竟會大哭,康熙心腸卻也軟了,笑道:“他媽的,你這小子見了老子,怎地哭將起來?”
施琅曾奏減台灣地租田賦,康熙從其議,很有惠於全台百姓。施琅次子施世綸,居官廉潔,布衣百姓和官員縉紳爭論,施世綸必包庇布衣,是以官方稱為“施彼蒼”,即後代說部“施公案”的配角。施琅第六子施世驃,為福建海軍提督,康熙六十年駐台,史稱“八月十三,怪風暴雨相逼為災,兵民多死。世驃終夜露立,遂病,玄月,卒於軍中,下旨悼恤,贈太子太保。”此人在颶風襲台時徹夜在外批示救災,為風雨侵襲而病死,是個愛民好官。
我國向來史家拘於滿漢成見,於施琅取台之事大加攻訐,稱之為“漢奸”,本書初作時亦據此看法。近世史家持中華民族連合一統看法,對施琅同一台灣之進獻非常讚美。作者為記念此民族豪傑,曾赴泉州施琅之故裡觀光,目睹本地為施琅泥像海濱,修建“靖海侯祠”,故於本書籍來否定施琅處略加修改。
康熙說一句,韋小寶謝一句恩,待他說完,忙跪下連連叩首。
韋小寶大喜,說道:“皇上如此調派,當真是甚麼甚麼當中,甚麼千裡以外,這一戰已經勝了七八成。”
康熙點頭道:“施政以不擾民為先。百姓既然在台灣安居樂業,強要他們遷入本地,實是大大擾民。朝中大臣不明台灣真相,妄發群情,幾乎誤了大事。你和施琅力加勸諫,功績不小。”
康熙嘿嘿一笑,道:“這就是了。”韋小寶見他笑容古怪,一轉念間,已明其理,笑道:“就比如萬歲爺七擒小桂子,叫主子又感激又驚駭,今後再也不敢玩甚麼花腔。小桂子又比如是孫悟空,固然玩皮,總之是跳不出萬歲爺這如來佛的手掌心。”
康熙道:“那也不然,羅刹是大國,據南懷仁說,幅員還大過了我們中國,決計不成輕敵。我們如打了敗仗,遼東一失,國本擺盪。他們敗了結無關大局,隻不過向西退他媽的幾百裡、幾千裡罷了。是以這一戰隻許勝不準敗。你倘若敗了,我就領兵出關親征。第一件事,便是砍你的腦袋。”說這句話時聲色俱厲。
康熙又道:“倘若單是行軍兵戈,本來也不消你去。不過此次跟羅刹國開仗,並不是想滅了他,隻是要他知難而退,不敢來侵我國土,也就是了。是以須得恩威並濟,要他們戴德戴德,兩國永久和好。如一味殛斃,羅刹國君主老羞成怒,傾國來攻,我們就算得勝,那也是兵連禍結,得不償失。能和則和,不戰而屈人之兵,纔算上上大吉。你如能說得羅刹國攝政女王命令退兵,兩國媾和,纔是大大的功績。”
韋小寶噗的一聲跪倒,叩首道:“主子多次違旨,殺十七八次頭都是應當的,非論有甚麼功績,皇上都不必放在心上。隻求皇上開恩,饒了奴秀士命,準予我在你身邊奉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