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代看汗青看看就過了,從不去細想。現在身臨其境,這才發明楚國亡國時隻要一個項燕,複起滅秦的時候隻要項羽、項莊,八千江東後輩。楚國公族哪去了?如果說亡國後楚國公族大多被殺,苟活的又遷至鹹陽,那亡國時為何隻要項燕一個外姓將領?
戰國末年熊荊大抵記得秦始皇、呂不韋、嫪毐、李斯、趙高、扶蘇、胡亥、徐福、李牧、項燕,多是秦國人物,彆國就隻要趙國的李牧和楚國的項燕;到了秦末楚漢爭雄期間,曉得的當然是大名鼎鼎的陳勝、吳廣,項羽、範增、虞姬、項莊,最後是漢將:劉邦、張良、蕭何、曹參、韓信、樊噲,另有呂雉。
“叨教父王,廉頗現在那邊?”熊荊帶著期盼,戰國四大戰將之一,他或許能見到一個。
“再至先悼王時吳起變法,欲奪封君之爵祿,先悼王薨後封君殺吳起,吳起凶狡,伏王屍而害眾於麗兵之罪,封君死七十餘家。六十年前垂沙之役,四十年前白起拔郢,西地皆失,封君隻餘二十一家,並且多處蠻荒之地,封君再無可製縣尹。”
父王反對,熊荊從速道:“先武王時公族也知戰,楚國亂嗎?”
鑒於前車,為王者第一個要防備的就是本身的兄弟,雖不至於殺掉,但也要封而遠之;再就是要防備那些公族,公族如果失勢,定會像若敖氏那樣,兵變篡位,自主為王;朝中的大臣也不成全信,最好的體例是促使兩派相鬥,互為製衡;國人也不成儘信,但若大臣製衡失利導致一人獨大,可讓國人謗之……
總之,公族、臣下、國人之間不內鬥,就會連合起來製約國君。教唆一群鬥另一群,悲劇產生後再為弱的一方主持公道,助其報仇,成果就是兩邊都蒙受減弱,國君永久獨大,世人還會獎飾說大王賢明。法家三派,法、術、勢,楚國變法固然冇有勝利,但法家之術、法家之勢,楚王一定不學、一定不消。
而周自主朝以來,各國弑君八十有六,皆是為了王權。現在與楚王同時立國的那些國度,三家分晉、田氏代齊,隻要燕國王權還在王族手裡。燕國那是太偏僻,楚國王權之以是能維繫至今,冇有被卿族分裂,冇有被異姓代替,都是因為先祖防備的早,限定的多。
“廉頗?”負荊請罪的廉頗熊荊當然是曉得的,冇想到他差一點就當上了楚國的大司馬。
兒子所言,與他成為太子後所習的王家心術秘傳截然分歧。
熊元笑了,“父王入鬼域不久了,到時候楚國社稷皆負於你。”
“真是如許嗎?”熊荊不完整部會公族和世族的環境,但從亡國時隻要項燕傳播後代看,說不定真的是無人可用。
“父王,為何先武王時公族能同心合力,現在卻不能了呢?”再次想起此事,熊荊問道。
熊元終究發明兒子天真的一麵。兒子以為兄弟能夠同心,他則深知‘寡人’為何隻能是‘寡人’。為了王權,父子相弑、兄弟相殘、同宗反目……,這類事情不說彆國,就是楚國也屢見不鮮。
熊元一愣,不答。熊荊又問:“防備公族不如靠近公族,王命賜自彼蒼,王位傳自先王,何人敢奪之?有人若奪,始作俑者不懼有後?以諸國名將為師,公族世族公子入校為學,他們將是孩兒同窗,手足之情俱在。今後有功賞功,有罪罰罪,何人敢行不義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