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州誌之諸子百家_第441章 論道(一)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

不過,聽到此時,他已根基瞭解了佛家之道,心道:“佛家講的是修心之道。非論彆人如何對我,我常懷一顆善心,如此,六合萬物在我眼中將會萬般誇姣。而後,以我之心,度人之心,萬千年後,或許會培養一小我人向善的大佛國。屆時,無人會施惡,也就不會有怨。我等不能瞭解,隻是貧乏一顆疏忽德怨之心罷了。”

佛家經文晦澀難懂,不過此中佛意濃厚,初聞者雖說不出事理來,卻也能貫穿一二。

正值思考時,已有人揚聲問道:“常言道,人善被人欺,馬善被人騎。常懷善心,就得一向謙讓。我這平生為何要一向受人欺辱呢?”

這時,有人揚聲問道:“既然不管如何,都冇法達到大德無怨之世,那諸子百家還論甚麼道,豈不是枉操心機?”

報德、抱怨乃是實際之事,本該以實而論。肖逸點頭獎飾道:“疇昔,我也覺得陰陽家以星象占卜之術推衍虛無縹緲之事,很有些怪力亂神,令人難以置信。想不到以陰陽之道卻能推演出人間萬物的生長方向來,此點確有獨到之處,令人愛護。陰陽家如此開論,實是為論道開了一個好頭。如此一來,這場論道才更成心義。”心中對陰陽家的印象大幅好轉。(未完待續。)

世人聽得懵懂,臉上一片茫然。肖逸卻已然聽得懂了,暗奇道:“本來在佛家眼中,底子冇有德、怨之分。”

那鄒恒卻道:“德怨相生,乃六合之實。若不認清實在,企圖‘大德無怨’,就比如尋求那水中月、鏡中花,始終求之不得,那才真的的枉操心機。”

肖逸點頭道:“以惡報德,以善抱怨。佛家講得是大胸懷,大聰明。”但隨即又點頭道:“以惡報德倒也罷了。但是世人良莠不齊,豈能大家都是大善人?若碰到十惡不赦,一味欺人,那可如何是好?”

諸子百產業中,不乏崇尚浪漫色采者,思路活潑,彆出機杼,所論極富創意。但是,其尋求之物、談吐之道,卻有些超脫實際,過於抱負。

了蘊大師道:“阿彌陀佛,善哉,善哉。人間有因果得報。善有惡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果報三世,當代難乃是宿世孽,當代孽將在來世報。??? ? ?此生統統善惡,或此生,或來世,畢竟會得報。”

了蘊大師表白佛家對德怨的態度,方解釋道:“世人皆有一顆善心,如果大家都能乃至真至善之心對待彆人,人間又何分德怨?不管對方施德,或是施怨,在我眼中,皆是普通。?? ?壹看書不睬人間萬千煩惱,我隻以善相報,豈不安閒?”

陰陽家論道者還是那鄒恒。隻聽鄒恒道:“六合生二氣,一曰陽,一曰陰。陰陽承六合之和,形萬殊之體。陰陽消長,故生萬物。”

了蘊大師以佛家《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中幾句經文收場,誦道:“觀安閒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統統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便是空,空便是色,受想行識,亦複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又一人問道:“但是世上總有些人,一輩子作威作福,為非作歹,到死也未見被感化。”

道家弟子聽到此處,天然極不認同此言,交頭接耳,皆道陰陽家就愛“搗蛋迂之談”。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