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州誌之諸子百家_第443章 論道(三)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

季逍城向對方望了一眼,說道:“以直抱怨,所謂‘直’者,理義品德是也。不違義理,方稱‘直’。以怨抱怨,有違義理。是以,以直抱怨,分歧於以怨抱怨。”

肖逸看到二人神采,不由迷惑道:“儒家以直抱怨,顛覆了陰陽家抱怨以德的道論,陰陽家為何還感激儒家呢?”

儒家講罷,遵循九大門派位置漫衍,應當輪到名家出場。這時卻聽一人大聲道:“天道遠,人道邇,人間之事,不管德怨,理應一斷於法!”

實在,他不曉得,當年儒家弟子問孔賢人時另有一句話,就是“以德抱怨,何如?”孔賢人答曰:“何故抱怨?以直抱怨,以德報德。”

諸家道論分歧,總不能照顧全麵。剛給了陰陽家一小我情,下一句卻又獲咎了墨家。

墨家居徐州,徐州偏北,便是青州儒家。

直到此時,百姓才從佛家和陰陽家那等沉悶的論道中醒來。

世人聽聞“報德、抱怨”之題後,隻是在想“如何報德,如何抱怨”,儒家卻將其昇華到切磋家國大道的層麵上。

但是,百姓文辭有限,反倒喜好直截了當。並且墨家尋求的是稱心恩仇的門路,頗合百姓情意,頓時引得彩聲四起,百姓紛繁喝采。?

諸子百產業中,熟諳墨家之人,無不點頭苦笑,道:“此子倒深得墨道真傳。”

眼看儒家上場,肖逸也顧不得持續沉思墨家之道,忙將目光堆積到儒家方向。

隻聽季逍城持續道:“以眼還眼以牙還牙,當然痛快。但是,這等抱怨體例,不但倒黴於化解恩仇,反而令恩仇越結越深。所謂冤冤相報何時了。如此一來,恩仇永無停止,人也將永久恩仇的折磨當中。”

古往今來,向來都是墨家抨擊儒家,本日儒家反過來貶斥墨家,墨家豈能歡暢?隻聽那墨千手哼了一聲,說道:“季家侄兒,這是論道,不是辯道,你說這話是何意?”

儒家論道者是那季逍城。但見季逍城行到台前,做了個四方揖,朗聲道:“天下諸事,不過乎德、怨二字。大到國邦,小到鄰裡。德則敦睦,怨則反目。人生而至死,國立而至亡,無時不在產生。”

肖逸雖微感絕望,但也實實在在領教了墨家的氣勢,又不由大生敬意。

墨家倡導“言無務多而務智,無務為文而務為察”,以為人該當少說話,多明智,去文飾,善明察。以是,墨家不管說話,還是作文章,從不像其他流派普通,或浪費揚厲,或善為普喻,而是直截了當,就事論事。

想到此處,世人頓時起了興趣,心想道:“也不知儒家如何措置這德和怨?”

聽聞儒家之論,那陰陽家楚天應俄然衝著玉臨風抱了抱拳。玉臨風亦抱拳回之。

但見墨家眾弟子烏青著臉,非常不快。此次大會,儒家老是在墨家之掉隊場,令墨家非常無法。

墨家方纔論道結束,季逍城稱‘以怨抱怨’有違義理,即是公開貶斥墨家。

世人聽罷,冷靜地點了點頭,又從墨家“以怨抱怨”的利落中規複過來。

隻聽季逍城道:“曾有儒家弟子問過孔賢人此題目,孔賢人答曰,‘以直抱怨,以德報德’。?? 以德報德,即對方有德,我亦以德報之。此意瞭然,無庸贅言。至於何為‘以直抱怨’,外人不知儒家之學,千百年來,多有曲解,鄙人本日就特地解釋一番。”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