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向文見他乖覺,常日裡也算得用,內心的火氣總算下去了點兒:“算了,你又不曉得我有個大哥,嗬,人家一去四年,杳無音信,本來是去升官發財了。”
可他就是看聶償恩不紮眼,固然一母同胞,他的身材樣貌隻是平平,聶償恩倒是長身玉立,豐神俊朗,憑甚麼?
這一年夏季比以往暖了很多,季風中彷彿總能嗅到潮濕的氣味,加上鴻國北方持續的高溫與乾旱,讓楊昭有了不好的預感。
“我大哥為人刻薄寡恩,當年我娘為了救我爹的性命,有一事對不住他,他便與家裡分了家,又不打一聲號召分開了東山村,遷籍入了峽關,連本籍都捨棄了……”聶向文憂心忡忡:“現在他成了縣令,我們怕是要難過了,不若聽了嶽父大人的定見,搬去府城算了。”
楊昭身後的衙役排開世人,上前喝道:“縣衙門前,何人喧鬨?”
楊昭似笑非笑,臨走都要將他架起來,這張家人,果然風趣。
他特地查閱縣誌,上書鴻國至今百年,杏陽縣曾產生過大小洪災十餘次,死於水患者足有十一萬人,此中以鴻康十六年最為嚴峻――鬆江上遊連日暴雨,江水突破堤壩,大水發作,倒灌入杏陽縣內,足足七萬餘人被奪去了性命,二十餘萬人無家可歸,離居四方,轄下一個叫梨花村的村莊,被大水永久淹冇……
楊昭看完狀子,眸光一暗,這張家人,風趣。
上一任縣令姓武,三年考滿得了個優,又師從左都禦史,現在已升任通判一職,去了府城。這婦人此時來告狀,想必已辦理好了人證,他再審必然會審出諸多疑點,此案便能從刑部發還複審,如此一來,他不但獲咎了武通判,同時還獲咎了州府一級很多官員,可如果他不查……楊昭打量著衙門前的步地,心中嘲笑,隻怕這家人會不遺餘力壞他名聲,讓他每天不得安寧!
“謝少爺賞!”管家喜形於色。
內裡日頭西沉,有丫環出去點亮了燭火,正堂一下被照得透亮。
有的百姓認出了聶償恩,忙跪地拜見,轉眼間就烏泱泱地矮了一片。
“啪――”聶向文一耳光抽到管家臉上。
事情疇昔幾月,張大戶俄然反口,稱張繁華底子冇見過王翠花,又如何對她行不軌之事?清楚是張繁華路過水庫,見王翠花落水,英勇地跳下水庫將她救起,可救上來時她已經冇氣兒了,那些所謂的人證底子冇瞥見他殺人,不過是撞見他與王翠花的屍身呆在一處罷了。冇多久,王家人趕了過來,他們見張家家道敷裕,便想趁機訛一筆,張繁華不肯,王家人竟然以怨報恩反咬一口,在王翠花的屍身上做了手腳,又與同村之人串好供詞,將張繁華告上衙門!
楊昭上任以來,早已翻遍了縣衙內存儲的卷宗,他對張繁華一案心中稀有,並冇有任何疑點,並且此案仲春科罪,案情早已呈報刑部,為何張家人此前未曾陳冤,反到此時想要昭雪?
響聲大得連車伕都聞聲了,他縮了縮脖子,車駕得更穩了些。
這日,他剛從堤壩上回到縣衙,就見衙門前堆積了很多人,熙攘的人群中,一對身著素服的中年佳耦正跪地嚎哭,口稱冤枉,四周百姓均麵露憐憫之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