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麵說了,村莊的四周都是山。群山連綴,蒼翠欲滴、蔥蔥蘢鬱。山上長滿了竹子和鬆樹、杉樹之類的樹木。這能夠說是取之不儘、用之不竭的資本。我們小時候放牛,將牛趕到山內裡後,就開端流連在山裡,摘夜果、尋竹筍、抓小鳥、撿木料,非常歡愉。因為山裡竹子漫山遍野,尋覓一種專門躲在竹筍內裡的蟲,我們叫“筍蛆”的小東西,成為我們樂此不疲的事情,這些小玩意,用油鹽一炒,香氣四溢,真是人間甘旨!直到現在,另有很多人專門到山區內收買這類東西。拿到大酒樓當作山珍野味出售,代價不菲,2010年我在南寧一個酒樓,因為懷舊,點了一碟,曆曆可數的幾條“筍蛆”,竟然要價48大洋!
回望故裡和舊事,它在我的影象中逐步清楚。實在,故裡,非論你走很多麼遠,它總有一根無形的線,牽著你的心,走得越遠,離得越久,拉得越緊。即便現在,我閉上眼睛,就能看到那條窄窄的村道,上麵綴滿了青苔;在祖屋的門檻上,充滿了刀痕;村口那兩株黃皮樹和幾株龍眼樹,長年保持著蒼翠的色彩;村口那張水池,流水淙淙,魚兒在水草上浪蕩;幾條黃狗,或者黑狗,經常在村頭打磕睡。淩晨或傍晚,幾條老牛“咩咩”叫著,從村道上緩緩走過,幾條炊煙豎在村莊的上空。而在村邊的郊野裡,四時變幻著色彩,穩定的隻要青山的容顏;在紙作坊裡,水車飛轉,一幅幅金黃的土紙晾曬在高高的竹竿上,在風中,是泥土和一股泡製竹子的濃烈氣味――現在已經冇有了,我深深的記念它。
我家兄妹六個,我排倒數第二。另有兩個姐姐在很小時候就因病歸天了(玉妙姐也在40多歲早逝)。乃至等我父親歸天的時候,我們兄弟姐妹在他的靈前用飯,還要彆的多擺兩副餐具給她們。五六個孩子在出產隊期間是非常吃力的,單是吃口糧就夠累了。幸虧父親當時是大隊的一個管帳,厥後又替公社信譽社乾了好幾年活,公雞頭上一塊肉――大小都是一個官(冠),以是餬口上還是勉強過得去。小時候印象很深的是,夜裡家中老是很熱烈的,父親的房間裡算盤劈啪直響,人來人往。因為八字的啟事,我們兄弟姐妹都叫父母親為“三叔”、“三嬸”,這在我們村是很遍及的,幾近冇有人直接喊爸媽的。傳聞是四歲的時候,因為我體弱多病,被過繼給我的一個十四公當孫子,他冇有兒子,隻要一個女兒。雖說是過繼,但實際上我還是跟家內裡的人住在一起,吃在一起,到最後,連我的十四公也跟我們一起吃了,直到他歸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