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活著_4.我的理想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

考上大學後,麵對太多的同窗,我俄然貫穿了“天外有天”的真諦。或許,專業本身我毫無興趣是我不循分的最首要啟事。當時候,固然高考還是“千軍萬馬齊過獨木橋”的景象,不過“萬般皆上品,唯有讀書滴”的商品經濟已經暗潮湧動。當時,不管高考可否考上,鄉村青年都能夠以“打工”的情勢進城,過上朱枸先生夢寐以求的城裡人餬口。我很懊喪。彷彿朱枸先生一條筋地覺得隻要考大學這個“華山一條路”才氣攻上某高地,等我費儘九牛二虎之力上去後,才發覺,很多技不如我的人早已捷足先登。像張生、李4、王二麻子他們,他們何德何能啊?但是他們以固有的資本,固然冇有高考,日子過得比朱枸還津潤。更貼切的比方是,在一個密室裡有一個蛋糕,原定誰讀書好便能夠吃掉它。但是,等一幫讀書人簇擁而至時,法則變了:誰有本領就能吃。(不能再說了)因而,張三比我力大,李四有錢,不屑於這小小的蛋糕,彆的處所買了。而王二麻子的姑父是密室看門的,早早讓他出來了。因而,我連一根毛都冇得。

看著彩票店裡我不幸的身影,家人隻用三個字來描述我:神經病!

我感覺他們是對的。

書上有一段話,叫做人生中最無可何如的10件事:一是流逝的時候,二是冇有挑選的出身,三是莫名其妙的孤傲,四是無可何如的忘記,五是永久的疇昔,六是彆人的嘲笑,七是不成救藥的喜好,八是離你而去的人,九是疾病的痛苦,十是無能為力的牽掛。

實在,人的抱負無時不刻在竄改。有人說,有兩種截然分歧的抱負,一是每況愈下的;另一個恰好相反,是每況愈上的。第一種,一小我小時候就發憤當個總統,長大後才曉得本身的荒唐,因而成了“做個省長也不錯”,省長也是難上加難,因而就胡想做“市長”、“縣長”、“鎮長”,最後做村長也做不了。第二種就像朱枸先生,當了工人想乾部,當了乾部想當官,當了小官想大官,恰是“做了天子想神仙”,慾壑難填。

這個天下是如此的迅捷,乃至我要發足疾走才氣追逐它們。

2008年春節前,我毫無前兆地接到了本來同事劉忠懇的資訊,他在《南寧晚報》一乾就是10年,事情得好好的,但是他說他要辭職,回隆林縣種樹養羊了!今後今後,幾年裡,他就在阿誰冇電冇水的山上住了下來。厥後同事黃君平也去那邊小住。2014年,他竟然去了泰國,當了一名教員,令我們目瞪口呆(2015年羊年前夕,他從泰國放假返來,僅僅三個月他就學會了泰語,再次令我們大吃一驚。他與君平、光聖等人,再次來看望了我,讓我打動)。如許清閒的餬口,就是我的抱負,那是不成能實現的。厥後,讀了一篇文章,叫做《一小我的桃花源》說的是一個西席,他從這個天下消逝了十幾年,90年代初拋下統統,聯袂同是北大西席的老婆張梅遁入深山,尋覓他們心中的“桃花源”。內裡的天下走著一條和他相反的門路。當二者漸行漸遠,真讓人戀慕。

因而,我的抱負又竄改了,我但願成為一名作家:你能夠進城,不成以寫書吧?因而,從1989年開端,我停止了猖獗地創作,當時候冇有電腦,我必須一個字一個字地謄寫,並且不能錯。最多的時候,我一天能夠謄寫2―3萬字。猖獗地勞作有了收成,從1989年到畢業,我在《青年文學》《廣西文學》《黃金期間》《金色韶華》《雜文報》《大門生》頒發了大量的詩歌、散文、雜文、中篇小說、短篇小說,乃至訊息稿。然後,我成為一名作家,又懊喪了。我冇想到抱負竟然是那麼輕易就實現的了,然後,我沉入了沉寂當中。它讓我想起了我的老鄉李棟先生,我和他有一麵之緣,他還為我編的雜誌寫過稿《臭屁蟲的笑劇》。30多年前,王雲高與李棟合寫的小說《彩雲歸》,那是阿誰時候很火的一篇小說。《彩雲歸》1979年5月在《群眾文學》頒發,獲得天下第二屆優良短篇小說獎。《彩雲歸》能夠說是廣西文學的一個標記性岑嶺。但是,他從福建返來以後,餬口困頓,以是去開了小食店,過後,傳聞他死了。他得了天下獎又如何?屙屎屙出墨水(故鄉話:指學問很高)又如何?不是貧困得誌?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