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之謎_第二章 老舍“自殺”之謎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

但是,有些東西是“規複”不了的。如他不能寫作打算裡的三部汗青小說……翻譯家文潔若也在《束縛日報》上頒發《老舍與諾貝爾文學獎》,流露:沈從文於1988年歸天後,把他的作品譯成瑞典文的倪爾思・奧洛夫・埃裡克鬆在記念文章中寫道:“1988年秋瑞典出版的兩本選集都引發了人們對沈從文作品的很大興趣,很多瑞典人以為,如果他活著,必定是1988年諾貝爾文學獎金的最有力的候選人。”(倪爾思・奧洛夫-埃裡克鬆:《一名樸拙、樸重、英勇、熱忱的父老》,見《長江不儘流――記念沈從文先生》,湖南文藝出版社)關於老舍與諾貝爾文學獎失之交臂的動靜,至今未見諸筆墨,但我以為是可托的。

會場的氛圍頓時活潑起來了。1950年9月插手事情以來,我還冇聽過如此活潑的陳述。我記了詳細的條記,可惜在文革“打砸搶”中,跟著家中的統統,蕩然無存了的。我想,像老舍如許一名才調橫溢、富於特性的作家,是不甘心跟在旁人前麵照本宣科的,以是有此即興闡揚。而我們當時的做法是扼殺本性,扼殺特性。

2003年5月初稿,

據火化場事情職員說:天下政協常委一級的人,被如許“措置”掉的,他是第一名。

第二天,8月24日,他定時去“上班”,出門前,把3歲的小孫女喚到身前,俯下去,拉著她手,漸漸說:和爺爺說再――見――!

一個“群眾藝術家”,就如許最後以“自絕於群眾”的罪名,走完他的人生之旅,冇有留一句遺言,成為那場持續10年之久的大災害的第一批罹難者中的一個。到1978年,才得昭雪,“規複名譽”。

蕭乾事前提示我,要多聽少說,不要插嘴,免得打斷他們的思路。不知如何一來,艾笛密斯俄然把話題轉到老舍差點兒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一事上。記得她是用英文這麼說的:“那一年,本來已決定把諾貝爾文學獎頒佈給中國作家老舍。但是查明老舍確切已於八月間歸天,而遵循規定,諾貝爾文學獎是隻頒佈給仍活著的人的,以是就給了彆的一小我。”

舒乙先生分歧意,舉了五點來由,主如果說老舍作品裡,好人他殺的多,跳河的多。如《四世同堂》裡的祁天佑,受辱後冇有回家,直接走到西直門外,一頭紮進護城河。錢太太,在丈夫被捕,兒子一個陣亡一個被害後,一頭碰死在兒子棺材上。《茶社》裡的王掌櫃,受儘折磨後,吊頸而亡。《貓城記》裡的小蠍和大鷹,後者把本身的頭割下懸在大街上。《火化》裡的王排長和石隊長,前者重傷後舉槍他殺,後者用儘了槍彈,放火**。老舍還在信中說,如果重慶被日本人攻陷來,他不跑,他會跳嘉陵江。1987年2月18日,舒乙曾有機遇拜候一名回教魁首,馬鬆亭大阿訇,他和老舍是多年的老朋友,1957年被打成“右派”,思路降落,“文革”初起,常悶坐在河邊,一坐便是半天。8月初曾和夫人又到什刹海岸邊,悶悶不樂地坐到傍晚。俄然昂首瞥見老舍單獨一人拄著柺杖漸漸地沿著岸走來。馬白叟拉他一起坐。老舍非常坦白,說他想不通,很苦悶,要“走”。“馬大哥,咱哥兒倆也許見不著了!”馬白叟無言以對,站起來和他同業,送了他一程。老舍說:“你們回家吧,我走啦……”什刹海離老舍家另有一段間隔,除非專門去,並不順腳。看來老舍是專門去的。申明老舍已經做好結束本身生命的統統籌辦。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