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剌是居於漠北的蒙古族三部之一。明朝初年,脫歡統治瓦剌。英宗正統四年(公元1439年),脫歡死,其子也先繼父位,自稱淮王。他東征西討,權勢大盛,夢求再現大元一統天下的局麵,其鋒芒直指中原的明朝。
敗訊傳來,舉朝驚駭。同年玄月,朱祁鈺即位,即明景帝,命於謙為兵部尚書,統領明軍,保衛京師。
瓦剌軍在德勝門和西直門受挫後,又在彰義門策動打擊。於謙命武興、王敬、王勇率軍迎戰瓦剌軍。明軍神銃、弓矢、短兵前後接踵,挫敗了敵軍的前鋒。但明軍本身也亂了方陣,瓦剌軍乘機反擊,明軍敗退,武興中流矢死。瓦剌軍追到土城,土城一帶的住民擲磚投石,隔絕了瓦剌軍的打擊。明救兵趕到,瓦剌軍倉促逃脫。
十三日,也先集合主力打擊德勝門。於謙早推測瓦剌軍能夠要從這裡打擊,就派石亨預先埋伏於德勝門外門路兩旁的空房中,明軍隻派少量精騎迎戰瓦剌軍,接戰後,佯裝敗退。瓦剌軍以萬餘騎追來。待瓦剌軍進入明軍伏擊圈時,範廣出其不料,批示神機營突生機炮、火銃,同時,石亨所領伏兵崛起夾攻。瓦剌軍大敗,有“鐵元帥”之稱的也先的弟弟孛羅戰役章卯那孩都中炮身亡。瓦剌軍又轉攻西直門,明守將都督孫鏜率師迎戰。戰役打得非常狠惡,明軍斬敵前鋒數人,迫其北退,孫鏜又率軍追擊。瓦剌軍合圍孫鏜,孫鏜極力拚殺,一度退到城邊。幸高禮、毛福壽和石亨率兵前來聲援,瓦剌軍三麵受敵,被迫退去。
十月十一日,瓦剌軍到達北都城下,佈陣西直門外,把英宗置於德勝門外空房內,詭計迫使明軍獻城。於謙暫隱主力,采取小部兵力到處攻擊,攪亂敵軍。當天早晨,高禮、毛福壽在彰義門北迎擊瓦剌軍,殺敵數百人,軍威大振,迫使瓦剌軍不敢冒然打擊。也先采取喜寧的建議,借媾和誘於謙等人前去迎駕,乘機擒獲,明軍將無首而潰。於謙一方麵派王複、趙榮去瓦剌虎帳進見英宗,另一方麵針對朝廷有些人想媾和的心機提呈現在儘管備戰,其他一概不聞。也先媾和的詭計冇有得逞。
而打擊居庸關的5萬瓦剌軍,因氣候酷寒,明守將羅通打水灌城,牆壁結冰,瓦剌軍冇法打擊。顛末7天的戰役,瓦剌軍的打擊均被擊退。羅通三次出關追擊,斬敵無數。也先又聽申明救兵將集,恐斷其歸路,遂於十月十五日夜命令北退。於謙命明軍乘勝追擊,二十四日、二十五日明軍在霸州(今河北霸縣)、固安等地大敗瓦剌軍。至十一月初八日,瓦剌軍退出塞外,京師得救。京師保衛戰獲得了光輝的勝利。
於謙,明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字廷益,號節庵。永樂進士,宣德初授禦史,曾隨宣宗彈壓漢王朱高煦之叛。出按江西,頌聲滿道。宣德五年(1430年),以兵部右侍郎巡撫河南、山西。正統十一年(1446年)遭王振等毒害下獄論死,後因兩省百姓官吏乃至藩王力請複任。十四年土木之變,明英宗被瓦剌俘獲,他力排南遷之議,堅請恪守,進兵部尚書。代宗立,整飭兵備,擺設關鍵,親身督戰,率師二十二萬,佈陣北京九門外,破瓦剌之軍。加少保,總督軍務。也先挾英宗逼和,他以社稷為重君為輕,不準。也先以無隙可乘,被迫開釋英宗。英宗既歸,仍以和議難恃,擇京軍精銳分十團營練習,又遣兵出關屯守,邊疆以安。當時朝野多事,乃獨運征調,悉合機宜,號令明審,片紙行萬裡外無不惕息。他憂國忘身,口不言功,自奉儉省,所居僅蔽風雨,但性固樸直,頗遭眾忌。天順元年(1457年)英宗複辟,石亨等誣其謀立襄王之子,被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