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的拐點_黨錮之禍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章

寺人和外戚把持著提拔官吏的大權,他們顛倒是非,混合吵嘴,堵塞了士人仕進的門路。當時,官方有這麼一種說法:被選才學優良的卻冇有文明,被選品德高貴的竟不扶養父母,被選貧寒純粹的反比汙泥穢濁,被選英勇有帥才的竟怯懦如鼠。在外戚、寺人的腐朽暗中統治下,社會危急日趨加深,東漢王朝靠近危境,一些有識之士深為憂愁。國度的運氣和小我的前程一樣迷茫,促使一部分官僚和地主階層知識分子對當時的政局提出鋒利的攻訐,對不畏權勢、憂國憂民的官紳則加以表揚,士人階層逐步構成“清議”之風――太門生及名流們通過清議表達他們體貼社會、參與政治的熱忱。

在反寺人擅權的鬥爭中,一批不畏刁悍的樸重官吏操縱手中的權力直接懲辦犯警的寺人權貴,李膺、陳蕃、王暢等“黨人”就是此中的傑出代表。他們評斷朝政、批駁人物,公卿大夫極力歡迎士人,但願免受惡評,州郡都有官學,太門生與州郡門生互通聲氣,構成一個天下範圍的政治個人。寺人和他的徒黨不管在宮內或在處所仕進,都遭到狠惡的進犯。桓帝初年,司隸校尉李膺親身帶人到大寺人張讓的家中搜尋,把他的兄弟、罪大惡極的張朔抓獲,繩之以法。李膺等樸重官吏對寺人權勢的打擊,遭受寺人個人的猖獗反攻,官僚士大夫、太門生與寺人個人的衝突敏捷激化,並終究變成“黨錮之禍”。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