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的拐點_甲午海戰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

明治維新期間,明治天皇就建立了對外擴大政策。1874年5月,日軍武力犯台,迫使清當局簽訂了《台事專條》,獲得50萬兩補償費,獲得了對琉球島的權力。1876年,日本以武力勒迫朝鮮簽訂《江華條約》,獲得了互市租地、領事裁判權和在朝鮮本地自在飛行等特權,今後全麵向朝鮮滲入,並詭計以此為根本,進一步侵犯中國。1887年,日本的部分軍國主義分子製定了《征討清國策》,傲慢地提出“以五年為期作為籌辦”,對中國停止一場以“國運相賭”的戰役。1890年,日本產生經濟危急,海內階層衝突非常鋒利。日本當局為擺脫窘境,公開煽動侵華狂熱,說中國的東北、台灣是日本的“生命線”。1890年後,日本加強擴武備戰,把國度財務支出的60%用於扶植近代化海陸軍。日本參謀部不竭調派間諜間諜潛入中國,奧妙繪製中國東北和渤海灣的詳細輿圖,做好了策動大範圍侵犯戰役的籌辦。與此構成對比的是,中國北洋水兵自1888年今後冇有再添置任何艦隻,1891年後又停止采辦槍炮彈藥,海防經費竟被慈禧用來構築頤和園。

天津義和團駐軍自6月17日大沽失守後,即開端圍攻租界,保衛天津;與此同時,八國聯軍也不竭增兵天津,這時已達18萬餘人。在這危急時候,清當局卻任命四川提督宋慶彈壓義和團,使城郊義和團氣力大損,天津保衛戰進入更艱苦的階段。7月14日,天津淪亡。8月4日,八國聯軍向北京進犯。慈禧一麵抓緊乞降,一麵又調義和團去火線,使義和團與侵犯軍兩邊相互減弱。8月14日,北京淪陷。

義和拳起首在冠縣一帶展開鬥爭。山東巡撫張汝梅鑒於教士恃強淩弱,鄉民積怨不平的環境,對義和拳采納了剿撫兼施、以撫為主的目標,是以義和拳很歡愉躍和生長起來。美法公使為此不竭向清當局施加壓力,要求改撫為剿。恰值此時,慈禧立端王載漪子溥雋為大阿哥,詭計代替光緒,各國公使回絕入宮道賀,表示不予承認。慈禧非常不滿,產生了操縱義和團對抗洋人的設法。因而義和團在直隸、京津也獲得了興旺生長。

《辛醜條約》是帝國主義強加給中國的一個嚴峻的不平等條約,包含一係列喪權辱國的內容。清當局向各國賠款45億兩,以關稅、鹽稅和常關稅作保,40年內分年付清,再加上利錢,本利共達98億多兩,各省處所賠款另有2000多萬兩,今後中國的關稅和鹽稅均由帝國列強節製;在北京設立“使館區”,中國人不準在這一地區內居住,各帝國則能夠在此駐兵,今後,“使館區”成了“國中之國”,成了帝國主義策劃侵犯中國的大本營,各國公使成為清當局的太上皇;大沽炮台以及北京到大沽沿路炮台“一概削平”,從北京到山海關沿鐵路12個計謀要地,準予各國派兵駐守,如許,侵犯者能夠隨時對清當局停止軍事節製,直接彈壓中國群眾的反帝鬥爭。

9月15日,日軍猛攻平壤的中國駐軍,中國兵士和朝鮮群眾奮勇反擊,左貴重以身就義。馬玉出、衛汝貴彆離擊退了東、西兩路日軍。但作為全軍統帥的葉誌超卻“一夕狂馳三百裡”,逃回了遼東。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