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的拐點_康乾盛世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章

為保護國度同一,康熙兩次親身率兵征討入侵我國黑龍江流域的沙俄侵犯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中俄簽訂了《尼布楚條約》,規定了中俄東段鴻溝,從法律上必定了黑龍江和烏蘇裡江流域的泛博地區屬於中國的國土。康熙三次親征準噶爾部,乾隆又派兵安定了準噶爾貴族阿睦爾撒納的兵變,穩固了清當局對天山北路的統治。1681年,康熙安定了“三藩”之亂,1683年光複了台灣。1757年,乾隆粉碎了大小和卓木的兵變;1792年,又擊敗了在英國殖民者調撥下的尼泊爾封建主對西藏的侵犯。至此,我國的邊境根基穩定下來,北至恰克圖,南至海南島、南沙群島,西至蔥嶺,東到外興安嶺、庫頁島。全海本地除18個省外,另有直屬中心的順天府和東北的盛京地區,新疆,西藏,內、外蒙古等也都屬清廷統領,歸入版圖,四周另有一些憑藉的屬國。大清帝國已經成為一個幅員廣漠、國勢強大的同一的封建國度,鮮明聳峙在東方大地。

康熙、雍正期間,清當局構造一批人力,編輯了《古今圖書整合》,約1萬卷,內分曆象、方輿、明倫、博物、理學、經濟6篇。它是繼《永樂大典》以後的又一部大型類書。從乾隆三十八年到乾隆四十七年,清當局又遴派紀昀等160餘人編輯《四庫全書》。《四庫全書》分經、史、子、集四大類,各種又分很多子目次,共收書3461種、79309卷,是我國最大的一部叢書。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