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的拐點_南宋滅亡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

忽必烈封地內的邢台,金朝時人丁浩繁、經濟繁華。在蒙古軍入侵以後,忽必烈受封之初,本地住民急劇減少。忽必烈決定以邢台為試點,派張耕、李簡等人去邢台。他們到邢台後,同心合力,肅除貪暴,主動安民,不到數月,人丁便增加了幾十倍。忽必烈從邢台鼎新的結果中大有感到,更加正視文人,慢慢委以重擔,又調派楊惟中、史天澤、趙壁等管理河南,使河南經濟獲得了必然的規複。

當時,阿裡不哥占有較著的上風,他駐守和林,有節製蒙古本土的便當。在蒙哥身後,他一麵以監國身份為蒙哥舉哀發喪,一邊調將布兵,以阻防忽必烈。他先命脫裡赤為斷事官,占有燕京,號令四方;又命玉木忽兒帶領東路雄師,出和林、越漠北,謀取開平;再命阿蘭答兒帶領西路軍,下河西走廊,詭計與屯守在六盤山的渾都海部彙合,以構成對忽必烈的包抄情勢。當時的關中地區最為龐大。蒙哥身後,他所帶領的伐宋主力,退回到六盤山屯守,與本來駐守軍隊渾都海部彙合。阿裡不哥期近位前就任劉承平、霍魯懷到陝西任職,詭計節製陝川。這兩小我都是忽必烈的死仇家,如果駐守在六盤山的這支勁旅悍然打擊京兆,秦、隴、陝、蜀之地將儘為阿裡不哥統統,對忽必烈構成致命的威脅。

襄、樊是通向江南的大門,占有了襄、樊後,忽必烈兵分兩路,一起從兩淮方向打擊,管束宋兵;一起從襄陽沿漢水而下,進入長江,直指南宋都城臨安。公元1276年農曆正月,在強大的蒙軍麵前,謝太後、宋恭宗趙隻好投降了忽必烈。南宋隨之滅亡。

通過這些漢儒幕僚的幫忙,忽必烈對中國前代王朝的治亂興衰有了充分的體味。忽必烈不但本身儘力接管、學習漢文明,還要其他蒙古貴族跟著學。他的兒子真金太子從小就跟姚樞、竇默學習《孝經》;當上中書左丞的闊闊,原為忽必烈在“潛邸”時的近侍,忽必烈讓他拜王鶚為師,學習“治道”。

公元1267年,忽必烈以南宋當局截留信使為藉口,命阿術為主帥,舉兵大範圍打擊南宋。他采納南宋降將劉整的建議,集合上風兵力,打擊江、漢之間的軍事重鎮襄、樊兩城。公元1271年農曆蒲月,又令四川等地軍隊水陸並進,包抄襄樊。襄樊兩城軍民奮勇抵當,對峙固城戰役達五年之久。忽必烈久攻不下,便采納張弘範之計,先堵截襄、樊兩城水上聯絡,又集合力量先攻陷樊城。襄城守將見局勢已去,便投降了忽必烈。

固然忽必烈對李璟采納拉攏拉攏的體例,可李璟見忽必烈與阿裡不哥打得正緊,於1262年農曆仲春三日,公開停止兵變。他將漣、海等州獻於南宋,遣使要求南宋援助。忽必烈當即命諸王合必赤總督諸路軍馬,討伐李璟。來自河南、河北、山東等地的蒙漢軍隊圍攻李璟,將李璟困於濟南城中。李璟向四周求救,但願獲得山東、河北等地軍閥的呼應,但是呼應者無幾。數月以後,城中糧儘,李璟無計可施,便投大明湖他殺,因為水淺未能淹死,被蒙軍抓獲,隨後被斬殺。李璟的兵變很快被停歇了。

公元1259年春季,蒙哥兵分三路,南下滅宋。他親率一隊主力進入四川。農曆八月,蒙哥在合州遭到守將王堅的固執抵當,兩邊苦戰多日,蒙軍遭到重創。這時,忽必烈正帶領軍隊,超出淮河,籌辦強渡長江。不久,忽必烈接到動靜,蒙哥在合州攻城時被宋朝軍隊炮石擊中,死於軍中,請他速速北返。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