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先從廣東本地燃起,英國艦隊先封閉珠江口,籌辦攻廣州,因為林則徐早有籌辦,未能得逞,轉攻廈門,又被閩浙總督鄧廷楨擊退。因而再移軍北上,7月攻陷了定海,8月又北犯天津白河口,向清廷提出賠款、割地、互市等在理要求。道光帝派琦善與英媾和,並將林則徐、鄧廷楨撤職。琦善到達廣州,一反林則徐所為,主動設防,向英乞和。1841年2月,英人出兵攻陷虎門。為了獲得更多的侵犯權益,8月又進犯廈門,10月再次攻陷定海,並攻陷鎮海、寧波,進一步擴大侵犯戰役,同時還派兵船竄犯台灣。1842年6月,英軍攻入長江口,吳淞、寶山、上海接踵淪陷,7月鎮江失守,8月英國兵艦到達南京江麵。1842年8月29日,清當局被迫與英國簽訂了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今後,中國在大炮的勒迫與震驚下行動盤跚地跨入了近代。不久,法國、俄國、美國等侵犯者接踵而來,逼迫清當局簽訂了一個又一個不平等條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