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韜_第1章 文韜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冇有了 目錄 下一頁

太公曰:“王何所問?”文王曰:“先聖之道,其所止,其所起,可得聞乎?”

太公曰:“君以世俗之所譽者為賢,以世俗之所毀者為不肖,則多黨者進,少黨者退。如果,則群邪比周而蔽賢,忠臣死於無罪,奸臣以虛譽取爵位,是以世亂更甚,則國不免於危亡。”

太公曰:“君不肖,則國危而民亂,君賢聖則國安而民治,禍福在君不在天時。”

太公曰:“見善而怠,時至而疑,知非而處,此三者,道之所止也。柔而靜,恭而敬,強而弱,忍而剛,此四者,道之所起也。故義勝欲則昌,欲勝義則亡,敬勝怠則吉,怠勝敬則滅。”

文王問太公曰:“天下熙熙,一盈一虛,一治一亂,以是然者,何也?其君賢不肖不等乎?其天時竄改天然乎?”

太公曰:“敬其眾,合其親。敬其眾則和,合其親則喜,是謂仁義之紀。無令人奪汝威,因其明,順其常。順者任之以德,逆者絕之以力。敬之勿疑,天下和服。”

上賢

太公曰:“利而勿害,成而勿敗,生而勿殺,與而勿奪,樂而勿苦,喜而勿怒。”

文王曰:“慎擇六守者何?”

太公曰:“釣有三權;祿等以權,死等以權,官等以權。夫釣以求得也,其情深,能夠觀大矣。”

文王曰:“主聽如何?”

太公曰::“一曰仁,二曰義,三曰忠,四曰信,五曰勇,六曰謀,是謂六守。”

太公曰:“民不失務,則利之;農不失時,則成之,省科罰,則生之;薄賦斂,則與之;儉宮室台榭,則樂之;吏清不苛擾,則喜之。民失其務,則害之;農恰當時,則敗之;無罪而罰,則殺之;重賦斂,則奪之;多營官室台榭以疲民力,則苦之;吏濁苛擾,則怒之。故善為國者,馭民如父母之愛子,如兄之愛弟。見其溫飽,則為之憂;見其勞苦,則為之悲;獎懲如加於身,賦斂如取己物。此愛民之道也。”

文王曰:“願聞其道。”

文王問太公曰:“王人者,何上,何下,何取,何去,何禁,何止?”

太公曰:“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同天下之利者,則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則失天下。天偶然,地有財,能與人共之者,仁也。仁之地點,天下歸之。免人之死,解人之難,救人之患,濟人之急者,德也。德之地點,天下歸之。與人同憂、同樂、同好、同惡者,義也;義之地點,天下赴之。凡人惡死而樂生,好德而歸利,能生利者,道也。道之地點,天下歸之。”

文王曰:“主位如何?”

太公曰:“天生四時,地生萬物,天下有民,仁聖牧之。故春道生,萬物榮;夏道長,萬物成;秋道斂,物盈;冬道藏,萬物尋。盈則藏,藏則複起,莫知所終,莫知所始,賢人配之,覺得六合經紀。故天下治,仁聖藏;天下亂,仁聖昌;至道其然也。賢人之在六合間也,其寶固大矣;因其常而視之,則民安。夫民動而為機,矯捷而得失爭矣。故發之以其陰,會之以其陽,為之先唱,天下和之,極反其常。莫進而爭,莫退而讓。守國如此,與六條約光。”

盈虛

獎懲

太公曰:“凡兵之道莫過乎一,一者能獨往獨來。黃帝曰:‘一者階於道,幾於神’。用之在於機,顯之在於勢,成之在於君。故聖王號兵為凶器,不得已而用之。今商王知存而不知亡,知樂而不知殃,夫存者非存,在於慮亡;樂者非樂,在於慮殃。今王已慮其源,豈憂其流乎!”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冇有了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