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毅_第九章 因緣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

圓覺道:“居士感覺那裡不對?”

小和尚道:“圓覺主持昨夜已圓寂,命我將這封信交給居士。”

“他日再上山向主持就教。”

柳元章坐下,剛端起茶送到嘴邊,又放下,對圓覺道:“鄙人另有一個迷惑想就教主持。”

柳元章與圓覺坐下,寺內和尚送來茶,就退下了。

柳元章聽了,固然還是模糊擔憂,但圓覺的這番話讓他放心了很多,便道:“多謝主持開導。”

柳元章沉默半晌,似有所悟。二人遂不再議論這件事,又聊起了當前的國度的情勢,柳元章不由皺眉感喟起來,道:“現在朝廷昏庸,贓官魚肉百姓,民不聊生。並且SD已經呈現了造反,東北地區高句麗又蠢蠢欲動,圖謀自主,內憂內亂,再如許下去,恐怕國將不國啊!”

圓覺道:“是興是亡,老衲不敢妄自猜想,也隻是根據史乘來談談當代罷了。”

第二日上午,柳元章正在辦公,衙役陳述說內裡來了個小和尚,自稱是福音寺來的,柳元章從速將小和尚請出去,本來真是昨日帶路的阿誰小和尚。

柳元章無可何如地苦笑幾下道:“讓主持見笑了。元章自入仕之日起,就決計要傾儘儘力為國效力,即便做不到高位,也要把本身的差事做好,多為百姓做事,為國分憂。怎奈遭到奸人彈劾,被貶至此,看著現在越來越敗北的朝廷和日趨危急的國度情勢,但是空有一腔抱負,卻無能為力,也隻能報以長歎了。”

柳元章欠了欠身,道:“請主持指教。”

柳元章見他不說,也就不再詰問,就把對本身的孩子柳毅的擔憂奉告了圓覺。圓覺聽完,道:“可否將令公子所寫的四個字給老衲一看。”

圓覺道:“如果為官之人都有居士如許的用心,那麼國度現在也斷不至於如此。隻是這一朝一代,都有本身的運氣,正所謂‘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縱觀曆朝汗青,無不如此。這運氣並非天數,乃是報酬之故。居士曉得汗青,必定曉得:每個朝代的興衰,都是初創者兢兢業業,勵精圖治,後繼者則垂垂懶惰,妄圖吃苦,不睬國事,乃至於國力空虛。或為內奸所窺,或為內臣所謀,畢竟還是不能長存。昔日秦始皇擁雄兵百萬,同一六國,初創一代霸業,但是二世天子統治殘暴,導致秦朝不到十四年就滅亡。固然曆朝曆代都有經驗,但後代之人並不鑒戒,朝代興亡瓜代,都是這個原因。”

經圓覺這麼一說,柳元章才俄然想起來,從速從身上拿出那疊好的四個字,遞給圓覺,同時心中感到奇特:“他如何曉得那四個字就在我身上,莫非真的是得了道的高僧?”

圓覺笑著站起來,道:“可否了悟,全在你本身,這就是所謂的度己了。”

柳元章道:“不巧,那四個字都在家中,本日並未帶來。”

圓覺道:“佛教所說的人緣,詳細來講就是人緣果報,有因有緣,必定服從,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此為人緣。就如同你種下一棵樹,那樹就會長大,將來著花成果。你種樹是因,著花成果便是果;作歹多真小我,遲早必受報應,作歹是因,報應是果,這也是人緣果報。方纔老衲為甚麼說居士本日來此是人緣,也是這個事理。居士心中如果冇有煩惱,本日也不會來這郊野看紅葉,不會來小寺旅遊,以是煩惱是因,來到此處便是果。人間萬事萬物,無不遵守此理,這是佛家的說法。居士儒學出身,天然也熟諳儒學典範,一樣的事理,在佛家是人緣之說,在儒家則是和合之說。孔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孟子曰:‘天時不如天時,天時不如人和。’荀子曰:‘六合合而萬物生,陰陽接而竄改起,性偽和而天下治。’禮之用,和是最首要的前提;孟子所說的天時天時人和,也誇大民氣和是關頭,隻要人和,戰役纔有勝算;荀子所說的,則更近佛教人緣之說,六合和合與萬物發展,不就是一因一果嗎?固然儒釋兩家所指各有分歧,但此中事理倒是一樣的。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