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飛鳳舞之穿越到宋朝_第一百二十一節莫高窟(1)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

而再細細看上去,這些飛天,外型極其美好,人物的描畫也是唯妙唯肖,栩栩如生,那飽滿的胳膊彷彿抹了香油普通的光滑,富有質感,悄悄上揚的芊芊細指如同細嫩青白的嫩蔥一樣,那飛天個個明眸善睞,傲視生輝,秋水含情,那柳葉般,新月般的眼睛彷彿包含著流水潺潺般的密意,說不出道不明的超凡脫俗的神韻,那黑黝黝深不見底的眼睛充滿了無數的慈愛,充滿了對於人間的體貼。那飛起的姿勢文雅而又端莊,奧秘而又親熱,動中有靜,靜中有動,充滿表現了人體美學和活動學的調和同一,相得益彰,交相輝映,短短幾筆白描便入迷入化的勾畫出象光鮮並且活潑的人物形象,筆鋒剛毅有力,一氣嗬成,神情各彆,各不不異,不得不平氣這當時的畫匠的匠心獨具,程度高超。而那一條條漫天飛舞的五色采帶輕巧,超脫,為這些飛仙們增加了很多靈動的氣味,如同一對對的工緻的翅膀,收縮了天上與人間的間隔,腰肢柔細,綽約多姿。

胡嬌嬌第一次看到這些美輪美奐的藝術品,大為讚歎,讚不斷口,歎爲觀止,不由自主的說:“這些奇奇特怪的人到底是甚麼呀?”

王公子洋洋灑灑的說:“佛教中把空中飛翔的天神稱為飛天。飛天多畫在佛教石窟壁畫中,玄門中把成仙昇天的神話人物稱為仙,如天仙、赤腳大仙等,把能在空中飛翔的天神稱為飛仙。飛仙多畫在墓室壁畫中,意味著墓室仆人的靈魂能成仙昇天。佛教傳入中國後,與中國的玄門交換融會。在佛教初傳不久的魏晉南北朝時,曾經把壁畫中的飛天亦稱為飛仙,是飛天、飛仙不分。後業跟著佛教在中國的深切生長,佛教的飛天、玄門的飛仙固然在藝術形象上相互融會,但在稱呼上,隻把佛教石窟壁畫中的空中飛神稱為飛天。敦煌飛天就是畫在敦煌石窟中的飛神,厥後成為敦煌壁畫藝術的一個公用名詞。敦煌飛天從發源和職能上說,它不是一名神。它是乾闥婆與緊那羅的複合體。乾闥婆是印度梵語的音譯,意譯為天歌神。因為他周身披髮香氣,又叫香間神,緊那羅是印度古梵文的音譯,意譯為天樂神。乾闥婆和緊那羅本來是印度古神話和婆羅門教中的文娛神和歌舞神。神話傳說中說他們一個善歌,一個善舞,形影不離,和諧調和,是恩愛的伉儷。厥後被佛教接收,化為天龍八部眾神中的兩位天神。唐朝慧琳〈解釋說――真陀羅,古作緊那羅,間樂天,有奧妙間響,能奧妙聲響,能作歌舞。男則馬首人身,能歌;女則端方,能舞。次此天女,多與乾闥婆為妻也。”乾闥婆與緊那羅被佛教列入天龍八部神後,跟著佛教實際和藝術審美以及藝術創作的生長需求,由本來的馬頭人峰的猙獰臉孔,逐步演變為天人飛仙。乾闥婆和緊那羅最後在佛教天龍八部眾神中的職能中有辨彆的。乾闥婆---樂神的任務是在佛教淨土天下裡散香氣,為佛獻花、供寶、作禮讚,居住於花叢,翱翔於天宮,緊那羅----歌神的任務是在佛國淨土天下裡,為佛陀、菩薩、眾神、天人吹打歌舞,居住在天宮,不能翱翔於去霄,厥後乾闥婆和緊那羅的職能混為一體;乾闥婆亦吹吹打器,載歌載舞;緊那羅亦衝出天宮,翱翔雲霄。乾闥婆和緊那羅男女不分,合為一體,化為後代的敦煌飛天。莫高窟西魏時已呈現了持樂歌舞的飛天。隋代今後,乾闥婆和緊那羅混為一體,已冇法辯白了。隻是音樂界、跳舞界寫文章時,為了把他們和樂伎加以辨彆,把初期天宮吹打的乾闥婆定名為天宮樂伎,把厥後合為一體、持樂歌舞的飛天定名為飛天伎樂。”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