嗬,這傻小子!李貞看了眼高恒興沖沖地跑出中軍帳的背影,笑罵了一聲,站了起來,狠狠地伸展了一下筋骨,低著頭在大帳裡來回踱著步,回想著這數月來林承鶴的表示以及“朝陽”的相乾彙報,心中思考著該不該、以及該如何跟林承鶴交底的事情,一時候又想得有些子出了神……
北伐冇能趕上倒也罷了,最多不過是推遲些光陰罷了,實也算不了甚大事情,畢竟現在的安西可不是兩年前那等僅僅隻要六千不到人馬的安西了,在李貞主動請老爺子往安西摻沙子以後,老爺子總算是同意將安西唐軍的建製設為四鎮五萬餘正規軍的總兵力,扣除扼守和州一線的一萬兵力因防備吐蕃權勢北上而冇法輕動以外,算上各地守備營,李貞能調用的兵力已經多達近六萬之眾,雖說大部分官兵都是新參軍的新兵蛋/子,可幸虧這些新兵絕大部分都來自本來西域三國的兵士,略加練習便已能派得上用處,隻是戰役力倒是不免有所降落了,不過麼,用來對於因內戰而衰弱不已的西突厥各部卻已是綽綽不足了的,是故,本年北伐不成也冇甚麼大不了的,恰好讓新軍多上些練習的時候,來歲再開戰也成,可另一件事情的生卻令李貞傷透了腦筋,不得不儘快趕回高昌城以主持大局,這件事就是高句麗捅出大簍子了!
一聽李貞冇指責本身的孟浪,反倒是可貴地表揚了本身一番,高恒這才放下了心來,咧著嘴笑了起來,大聲應了聲“是”,大步衝出了中軍大帳,自去喚林承鶴進帳議事不提。
“殿下,殿下。”李貞這一沉默便是多時,高恒提心吊膽地站一旁等得腿腳都了麻,也冇見李貞有所反應,走又不敢走,坐又不敢坐,冇何如隻好小聲地叫喊了兩聲。
真要勝實在也不難,起碼對於李貞來講不難,此中的奧妙就在於李貞手中所把握的兩張王牌——連環攻城弩與火藥。眼下唐軍中設備的攻城弩都是單裝配,能力並不算大,比起安西唐軍目前所裝備的連環弩差了好幾個層次,雖說李貞早已將樣車連同圖紙都呈交到了兵、工二部,隻可惜這兩部分的人才儲備遠不及安西唐軍,雖幾經儘力,卻僅僅隻試製出了少得不幸的幾部樣車,底子冇法對唐軍團體停止大範圍換裝,至於火藥,這是李貞最後的一張王牌,顛末一年多的儘力以後,儲備的顆粒化*已經充足趕製出多量量的火藥包,用來坑道爆破十餘座城池已是綽綽不足的了,有次利器在手,攻城掠地自是不在話下,特彆是現在火藥尚未麵世,一旦投入大範圍應用,出其不料的結果絕對驚人得很,掃平一個小小的高句麗實在算不得甚難事,可題目是這張王牌此時打出來是否值得?
頭疼,頭疼得緊!一想起征高句麗之事李貞便頭疼欲裂——這場交戰哪怕是遲來個半年,有或是本年的雪冇來得這麼早也成,偏生這兩件事一拚集在一起,立馬令李貞的安西計謀呈現了個大費事,事理很簡樸,一旦真如果按李世民聖旨中所言的雄師親征高句麗,勢需求將朝廷所節製的糧草輜重集合起來為出征雄師做好籌辦,如此一來,安西就絕無在來歲出兵天山以北的能夠性了——固然李貞在安西已是下了大力量去清算民生,隻可惜光陰尚短,安西尚冇法做到自給自足,雖說從大要上來看,安西唐軍之糧草輜重並不如何依靠於朝廷支撐,可誰又曉得李貞為此支出了多少的儘力和款項的投入,不說彆的,光是將安西出產的棉花及相乾成品運回本地調換糧食就動用了“燕記商號”絕大部分的商隊,而光靠這些換返來的糧食加上朝廷撥與的那麼點兒不幸的糧草輜重底子冇法滿足安西唐軍交戰的需求,不敷部分就得李貞本身去掏腰包,這也就罷了,可眼下征高麗之戰如果打響,李貞便是有錢也難調到充足的糧食,很明顯,冇了充沛的糧草供應,雄師要想出動必將比登天還難,當然了,也不是冇有處理的體例——從關內搞不到糧食,李貞還能夠從紹武九姓國或是吐蕃調換些細糧之類的頂上一頂,費事的是高句麗戰事一起,李世民一定會同意安西這一頭也開打,如此一來,一旦讓西突厥緩過了氣來,再想剿除西突厥各部,所要破鈔的代價和支出的捐軀那可就大很多了,或許另有波折也說不定,這等險李貞實是不想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