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爭大唐_第四百九十章博弈(下)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

李貞此言初聽起來無甚大不了的,可內裡的意味倒是通俗得很,以長孫無忌之智商倒是一聽便知了的――李貞這是在承諾,表示將來他李貞上了位,一樣會重用長孫無忌,特彆是在律法的製定與履行方麵,但一定會保有長孫無忌眼下這般赫赫之權勢,毫無疑問,李貞是伸出了和解的橄欖枝,固然這根橄欖枝比起長孫無忌目前所具有的要小上了一大截,可畢竟還是根分量不輕的橄欖枝,至於長孫無忌接是不接,李貞也擺出了本身不太在乎的意味在內。

李貞不覺得意地揮了動手道:“司徒大人所言甚是,突然變之,自是必有大亂,隻不過此等亂不過癬疥之患耳,本來就不敷為慮,然,為朝廷故,穩總比亂來得好,竊覺得如果穩妥行之,當不致有亂,縱或有小人輩欲螳臂當車,平之可也!”

李貞不急,那是因為有著充沛的底氣在,這底氣便是皇權――固然李貞眼下隻是儲君,皇權尚未到手,但是所差的不過是時候罷了,隻要李貞不犯下天大的弊端,便無人能從李貞手中將皇權奪了去,很明顯,以李貞平日之謹慎,這等事情生的機率約即是零,故此,李貞等得起,哪怕麵對著算得上一代賢相的長孫無忌,李貞還是穩坐垂釣台,安閒不迫得很。

諸般科舉出來的士子說是有才當然是有才,不過麼,卻可貴有經天緯地之才,這也是中科舉者在朝中可貴重用的啟事之一,長孫無忌本人就不是很看得起那些科舉入朝之輩,特彆對像李義府這等刻薄之人更是討厭已極,此時問出治何文籍,實在是在隱晦地表示對科舉的不看好,這一條李貞自是心中稀有,不過麼,李貞已然決定的事情是絕對不會變動了的,這便笑了笑道:“科舉本身不是目標,隻不過是種取士的手腕罷了,竊覺得光靠科舉,所選出來的大抵上都是些書究之輩罷,實難敷大用也,然,以之為過渡倒是無妨,竊覺得真要開啟民智,當以國度辦學為底子,終究以實現縣有小學,州有中學,朝廷有大學之體製,大學又可分政、軍、文等學院,甚或經商之道也可辦學院,朝廷用人則從各學院取最優良者試之,而後按能分職,方可望廣得賢才,當然,此皆後話,現在之科舉,可暫以《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四書;及《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五經為考本,以策取士,先過渡之,今後再以學院製取而代之,方是正路,不知司徒大人覺得然否?”

“本分?是啊,本分,如果大家都能守著本分,這天下也就承平無事了罷。”長孫無忌臉上掠過一絲怠倦之神采,頗似喃喃自語狀地唸叨著。

長孫無忌雖急,但他卻毫不會表示出急的模樣,隻因為他更清楚的是欲則不達的事理――一樣的貨色,如果急著賣,那代價絕對達不到預期的價位,反其道而行之,有的時候方是好處最大化的絕佳手腕,是故,長孫無忌儘自心急如焚,卻還是沉得住氣,冷靜地躺在榻上,悄悄地看著李貞,臉上倒是一副懵懂的神采。

長孫無忌熟讀史乘,自是清楚北魏之鼓起乃是均田製之實施,鼓勵農耕,使遊牧民族得以漢化而至,隻不太長孫無忌卻不以為北魏的滅亡與均田製的廢弛有關,在他看來,北魏之以是會滅亡,乃是因贓官貪吏橫行而至使的律法廢弛,民不聊生而至,此時見李貞將北魏的例子舉了出來,心中並不覺得然,這便沉吟了一下道:“殿下所言雖是有理,不過在老朽看來,吏治廢弛彷彿方是北魏事情之根由罷?”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