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子之怒,非同小可,到了這個節骨眼上,彆說高惠實話說了半截便冇了氣了,便是一幫子朝廷重臣們也全都屏住了呼吸,大家都傻了眼,都怕李世民遷怒於本身,全都噤若寒蟬般地打著顫抖。
楊萬春見高懷龍一聲不吭,便曉得高懷龍內心頭有著心結未解,這便沉吟了一下道:“高兄,你我同朝為官,皆深受國恩,值此國難當頭之際,我等身為人臣者,豈可不經心為國耶?前番會戰,某一開端便不看好,也曾多方勸諫,怎奈延壽死活要戰,以我朝之兵硬撼大唐強軍,野戰之下,焉有不敗之理,縱使楊某儘力挽救,亦是徒然,不但救不得敗亡之局,便是城中這些兵力也都將全數折將出來,高兄乃知兵之人,該當看得通透,某就算有錯,那也是為了國事,依某看來,能守住安市城,便足以停止唐軍北上的通路,拖延光陰,唐軍必將進退兩難,無功而返乃成定局,此乃救國於危難之偉業也,望高兄能助楊某一臂之力,楊某在此伸謝了。”楊萬春話說到這兒,站了起來,不管不顧地便一頭跪了下去,驚得高懷龍忙不迭地跳了起來。
“高兄但是擔憂家人麼?”楊萬春順勢站了起來,不動聲色地問了一句。
“好,愛卿敢去,朕親身為爾所部擂鼓助勢!”李世民底子不管諸將是如何想的,鎮靜地一擊掌,大聲地說道。
“高兄,天可汗朝夕即至,今我安市已孤,如何守禦高兄可有高見否?”楊萬春屏退了擺佈,一臉子慎重地看著高懷龍,非常誠心腸問道。
高懷龍,高延壽之堂弟,本是高延壽部下一員大將,前番被楊萬春手持兵符所騙,挾裹著來到了安市城,這數日來雖也經心極力地忙著設防事件,但是內心頭何嘗冇有痛恨楊萬春矇騙之心,隻是其為人深沉,不肯說將出來罷了,既已曉得其兩位兄長都已投了唐,高懷龍大要雖平靜仍舊,實則忐忑不已,對於即將麵對的安市保衛戰之信心實在並不敷,此時聽得楊萬春見問,高懷龍隻是哼了一聲,並冇有出言作答。
“嗯?哼!”玄武門之變乃是李世民的一個忌諱,夙來不肯有人提起,此時城頭的那幫子高句麗百姓竟然敢當眾拿這件事出來講叨,是可忍孰不成忍!李世民完整被激憤了,神采“唰”地便垮了下來,黑得跟鍋底普通。
“那好,高某告彆了。”高懷龍對於守住安市城第一次有了些信心,自是不肯放過唐軍未至的空檔,拱手說了一句,立馬風風火火地行出了城守府,自去忙著清算軍務不提。
貞觀十九年四月二十八日,唐軍主力到達了安市城外,甫一安下堡壘,唐軍不顧長途行軍的勞累,也不顧天已過了中午的酷熱,便即於末時四刻,在安市城外排開了強攻的陣形,十數萬人馬拖延十數裡,將安市城團團圍住,李世民親率中軍來到安市城的南門外,聽得城門上守軍的呼喝之聲很有懼意,便將降將高延壽喚到了軍前,讓其前去城門處勸降,高延壽欣然領命,自率十數親衛縱馬向城門跑了去,停在了城頭之下,對著城頭大聲呼喝道:“城上的人聽著,某乃高延壽是也,快去傳高懷龍來見某!”
有了這兩位軍中大佬的帶頭,下頭一幫子老將軍也全都亂鬨哄地站了出來,全都嚷嚷著要屠城,一片喊打喊殺聲中,唯有江夏王李道宗與吏部尚書蘇定方冷靜不語地站在一旁,臉上都是大不覺得然的模樣,可值此群情熊熊之際,二人也不敢觸了公憤,互視了一眼,各自悄悄地搖了下頭,無法地閉緊了嘴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