亂世揚明_第十五章 提南峒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

符峒主對這個打算很有興趣。據他說,比來幾年路上不大平靖,來黎區的漢人小販少了很多,鹽本來就貴,現在代價更高了。隻要有鹽,有多少要多少,鐵器也是急需的,這裡耕具刀具都很缺。提南峒由五個村莊構成,人丁約兩千多,婦女占了近一半,一百來個婦女去給漢人做工,對於全部峒冇甚麼喪失,原始的山欄蒔植不需求太多的勞力,男人的放狗(集合打獵)仍然是食品的首要來源。

瓊州除了木棉,另有被稱為海島棉的長絨棉。比擬被稱為大陸棉的細絨棉,纖維更長,強度更高,合適紡高支紗,能紡出質地手感堪比絲綢的精紡高支棉布。至於細絨棉,就是中海本地蒔植最多的棉花了,而瓊州的細絨棉很少,多數為長絨棉。

漢黎之間的買賣一向是不平等的——山貨實在賣不出幾個錢,一頭山豬也換不到二三斤鹽,他們都喜好漢人的鐵耕具,但是代價貴得離譜,幾大簍穀子才氣換一把鐮刀,除了峒主和少數有錢的地主,誰也買不起。

度數再低的酒也是酒,有了酒做光滑劑,談起事情就更輕易了。夏天南趁機套出很多其他的環境。他模糊記得汗青書上說中原的棉紡織技術是經黃道婆從瓊州傳到中原的,那麼瓊州本地必然有棉花。

除了領導張成,統統人都是第一次進入黎族聚居的山區,一行人不免多看了幾眼風景。正在此時,眼尖的楊由基瞥見劈麵遠遠來了三小我,穿戴打扮一看就不是漢人,一行人頓時防備起來。

不過夏天南和符南地都不曉得瓊州本地產長絨棉和大陸產細絨棉之間的辨彆,夏天南隻曉得木棉分歧適紡織,草本棉纔是紡織的首要原質料,藉著賓主之間把酒言歡的氛圍,順勢提出可否采辦棉花。

一起上安然無事,跟著離黎區愈來愈近,空中愈來愈崎嶇,從陡峭的坡地變成了起伏的丘陵山地。路上的行人也少見了。鄰近晌午,一行人停下來歇息了一會,吃了帶來的乾糧,又持續趕路。

鹽對黎族群眾是非常首要的餬口必須品,鑄鐵耕具則是出產必須品,見了這些見麵禮,符峒主很歡暢,“高貴的客人從那裡來,來我們這有甚麼事?”

峒主是個老頭子,姓符,叫符南地,會說比較流利的瓊州話。頭髮已經發白,神采也不甚好――厥後他們才曉得峒主五十剛出頭,不過遵循17世紀的標準在任那邊所都算個老者了。夏天南獻上了見麵禮——精鹽和耕具。

合作兩邊都比較對勁商談的成果,峒主叮嚀人拿酒來待客――用黎人蒔植的山欄稻糯米釀造的米酒,這類酒在後代生長成了一種本地的名產土黃酒“山蘭玉液”。

山欄酒是最簡樸的糯米飯發酵酒,釀製期隻要七天,酒精含量微乎其微,和後代的酒釀差未幾。在場的人都喝了一碗。

幾個土兵過來,隔著一段間隔大聲的問著話。他們都穿戴布衫,下身倒是三角褲一樣的布條包裹著,這個是黎族男人常穿的一種服飾,有點象日本人的兜襠布,腰裡跨著鉤刀――這是每個黎族男人都隨身照顧的,便是出產東西,又是兵器--身背弩箭。

路上他們顛末端明軍的一個營地,據張成說,這座虎帳稱為南略營,是鎮守監督進入黎區要隘番豹山的。為了製止費事,他們走巷子繞過了這座虎帳。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