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_第11章 論語公冶長(2)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

【譯文】

①侍:奉侍,站在中間陪著高貴者叫侍。

5.17 子曰:“晏平仲①善與人交,久而敬之②。”

④施勞:施,剖明。勞,功績。

【譯文】

⑥陳文子:陳國的大夫,名須無。

【譯文】

孔子說:“即便隻要十戶人家的小村莊,也必然有像我如許講忠信的人,隻是不如我那樣好學罷了。”

【原文】

【註釋】

孔子以為,令尹子文和陳文子,一個忠於君主,算是儘忠了;一個不與逆臣同事,算是狷介了,但他們兩人都還算不上仁。因為在孔子看來,“忠”隻是仁的一個方麵,“清”則是為保護禮而獻身的殉道精力。以是,獨一忠和狷介還是遠遠不敷的。

孔子說這段話時,合法魯國季康子在朝,欲召冉求歸去,幫手辦理政務。以是,孔子說歸去吧,去為官從政,實現他們的抱負。但同時又指出他在魯國的門生尚存在的題目:行動草率簡樸,還不曉得如何節製本身,這些另有待於他的教養。

①陳:古國名,約莫在今河南東部和安徽北部一帶。

5.26 顏淵、季路侍①。子曰:“盍②各言爾誌。”子路曰:“原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顏淵曰:“願無伐③善,無施勞④。”子路曰:“願聞子之誌。”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⑤。”

【評析】

【譯文】

【評析】

【譯文】

【評析】

【譯文】

②吾黨之小子:當代以500家一為黨。吾黨意即我的故裡。小子,指孔子在魯國的門生。

【註釋】

本章孔子講的君子之道,就是為政之道。子產在鄭簡公、鄭定公之時在朝22年。當時,於晉國當悼公、平公、昭公、頃公、定公五世,於楚國當共王、康王、郟敖、靈王、平王五世,恰是兩國爭強、戰亂不息的時候。鄭國地處衝要,而**於這兩大國之間,子產卻能不低聲下氣,也不妄自負大,使國度獲得尊敬和安然,的確是中國當代一名傑出的政治家和交際家。孔子對子產的評價甚高,以為治國安邦就該當具有子產的這四種品德。

這一章裡,孔子首要獎飾的是伯夷叔齊的“不懷舊惡”。伯夷、叔齊以為周武王伐紂是“以暴易暴”,既反對周武王,又反對殷紂王,但為了保護君臣之禮,他還是禁止武王伐紂,最後因不食周粟,而餓死在首陽山上。孔子則從伯夷、叔齊不記彆人舊怨的角度,對他們加以獎飾,是以彆人也就不記他們的舊怨了。孔子用如許一個故事報告了為人處世應有的態度。

凡事三思,普通老是利多弊少,為甚麼孔子傳聞今後,並分歧意季文子的這類做法呢?有人說:“文子平生蓋禍福短長之計太明,故其美惡兩不相掩,皆三思之病也。其思之至三者,特以油滑太深,過為謹慎;然其流弊將至短長徇一己之私矣。”(官懋庸:《論語稽》)當時季文子做事過於謹慎,顧慮太多,以是就會產生各種弊端。從某個角度看,孔子的話也不無事理。

【原文】

②左丘明:姓左丘名明,魯國人,相傳是《左傳》一書的作者。

5.24 子曰:“孰謂微生高①直?或乞醯②焉,乞諸其鄰而與之。”

本章裡,孔子在答覆子貢發問時講到“不恥下問”的題目。這是孔子治學一貫利用的體例。“敏而好學”,就是勤敏而興趣稠密地發奮學習。“不恥下問”,就是不但聽教員、長輩的教誨,向教員、長輩請教,並且還請教於普通看來不如本身知識多的統統人,而不以如許做為光榮。孔子“不恥下問”的表示:一是就近學習本身的門生們,即邊教邊學,這在《論語》書中有多處記錄。二是學於百姓,在他看來,大眾中能夠學的東西很多,這一樣可從《論語》書中找到很多按照。他倡導的“不恥下問”的學習態度對後代文人學士產生了深遠影響。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