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_第6章 論語八佾(1)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

【註釋】

②示諸斯:“斯”指前麵的“掌”字。

②八佾:佾音yì,行列的意義。古時一佾8人,八佾就是64人,據《周禮》規定,隻要周天子才氣夠利用八佾,諸侯為六佾,卿大夫為四佾,士用二佾。季氏是正卿,隻能用四佾。

【原文】

有人問孔子關於停止禘祭的規定。孔子說:“我不曉得。曉得這類規定的人,對管理天下的事,就會像把這東西擺在這裡一樣(輕易)吧!”(一麵說一麵)指著他的手掌。

【譯文】

季孫氏去祭奠泰山。孔子對冉有說:“你莫非不能勸止他嗎?”冉有說:“不能。”孔子說:“唉!莫非說泰山神還不如林放知禮嗎?”

3.6 季氏旅①於泰山,子謂冉有②曰:“女③弗能救④與?”對曰:“不能。”子曰:“嗚呼!曾謂泰山不如林放⑤乎?”

孔子說:“蠻夷(文明掉隊)固然有君主,還不如中原諸國冇有君主呢。”

【評析】

孔子並不過量提及鬼神之事,如他說:“敬鬼神而遠之。”以是,這一章他說祭先人、祭鬼神,就彷彿先人、鬼神真在麵前一樣,並非以為鬼神真的存在,而是誇大插手祭奠的人,該當在內心有虔誠的感情。如許看來,孔子主張停止的祭奠活動主如果品德的而不是宗教的。

②徵:證明。

【譯文】

①三家:魯國當政的三家:孟孫氏、叔孫氏、季孫氏。他們都是魯桓公的後代,又稱“三桓”。

《八佾》篇包含26章。本篇首要內容觸及“禮”的題目,主張保護禮在軌製上、禮節上的各種規定;孔子提出“繪過後素”的命題,表達了他的倫理思惟以及“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的政治品德主張。本篇重點會商如何保護“禮”的題目。

本章記錄了魯人林放向孔子問禮的對話。他問的是:禮的底子究竟是甚麼。孔子在這裡彷彿冇有正麵答覆他的題目,但細心揣摩,孔子還是明白解答了禮之底子的題目。這就是,禮節典禮隻是表達禮的一種情勢,但底子不在情勢而在內心。不能隻逗留在大要典禮上,更首要的是要從內心和豪情上體悟禮的底子,合適禮的要求。

③宋:春秋時國名,是商湯的後嗣,在今河南商丘一帶。

【原文】

【評析】

【原文】

①射:原意為射箭。此處指當代的射禮。

在孔子看來,一小我的品級名分,不但活著的時候不能竄改,身後也不能竄改。生時是貴者、尊者,身後其亡靈也是尊者、貴者。這裡,他對行禘禮的群情,反應出當時禮崩樂壞的狀況,也表示了他對近況的不滿。

3.13 天孫賈①問曰:“與其媚②於奧③,寧媚於灶④,何謂也?”子曰:“不然。開罪於天⑤,無所禱也。”

在孔子的思惟裡,有激烈的“夷夏觀”,今後又逐步構成“夷夏之防”的傳統看法。在他看來,“諸夏”有禮樂文明的傳統,這是好的,即便“諸夏”冇有君主,也比雖有君主但冇有禮樂的“蠻夷”要好。這類看法是大漢族主義的泉源。

【評析】

【註釋】

⑤林放:見本篇第4章之注。

①蠻夷:當代中原地區的人對周邊地區的貶稱,謂之不野蠻,貧乏教養,不知書達禮。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